上海法租界









































上海法租界
Concession française de Changhaï (法文)


Flag of France.svg 法国的租界









1849年-1943年















旗幟

紋章

旗幟
紋章


上海法租界位置

上海法租界相對于公共租界(黃色)、華界(灰色)的位置

管理机构

上海法租界公董局

歷史

 - 成立

1849年
 - 廢除

1943年

人口
 - 1932年估計
478,552 

貨幣
银元-法币

現隸屬於

上海市黄浦区、徐汇区


上海法租界(法语:Concession française de Changhaï)是历史上法国在中国上海的租界。法租界大致位于上海市原卢湾区和徐汇区两区境内,东部狭长地带(今金陵东路及中山东二路一带)伸入原黄浦区。它是近代中国4个在华法租界中开辟最早、面积最大、也最繁荣的一个。同时也是上海的两个租界之一。




目录






  • 1 历史


    • 1.1 设立扩张


    • 1.2 扩张


    • 1.3 结束




  • 2 管理


    • 2.1 巡捕房


    • 2.2 法庭




  • 3 居民


    • 3.1 法国侨民


    • 3.2 英美侨民


    • 3.3 沙俄难民


    • 3.4 华籍居民




  • 4 租界商业与市政建设


    • 4.1 道路


    • 4.2 零售商业


    • 4.3 房地产


    • 4.4 娱乐业


    • 4.5 学校


    • 4.6 医院


    • 4.7 教堂


    • 4.8 人物




  • 5 参考文献


  • 6 外部链接


  • 7 参见





历史
































































































Nanxun - Ancient water town - 0081.jpg


吴越地区历史











史前
时期

约前9000
|
约前1100


上山文化

河姆渡文化

马家浜文化

良渚文化

崧澤文化

馬橋文化

勾吴
约前1100﹣前473

於越
约前1100﹣前306

東甌
前472﹣前138



前306﹣前222


前222﹣前209

西楚
前209﹣前201



前202﹣196

吴(劉濞)
前202﹣前153



孫吳
196﹣280


280﹣420

南朝
420
|
589



420–479


479–502


502–557


557–589


589﹣618

高智慧
刘元进
沈法兴


624﹣907

陳碩真
袁晁
裘甫
董昌

吴越
907﹣978

杨吴
902﹣937

南唐
937﹣975


978﹣1276

方腊


1276﹣1355

杨振龙
陈空崖
方国珍

張士誠
1355﹣1367


1368﹣1644
南明
1644﹣1646


叶宗留


1646﹣1911

张念一
钱宝通

太平天国
1853﹣1864

上海公共租界
1845﹣1943

上海法租界
1849﹣1943

中華民國
1911﹣1949

日据
1937﹣1945
上海市大道政府
1937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今

标注之年份为该政权统治吴越地区的时间



上海县城及租界变迁图



设立扩张


1847年法国驻上海第一任领事敏体尼被任命后的两年,即1849年,法国商人雷米在英租界外租到了2.385亩土地。而后,法租界在于上海道台麟桂的同意后开辟。租借范围南至护城河,北至洋泾浜,西至关帝庙诸家桥,东至广东潮州会馆沿河至洋泾浜东角,面积共约986亩[1]



扩张


1861年,法国又以为了开辟沪法之间航线需租地造屋为由,租得了小东门外37亩土地。1899年6月,法租界再次扩张。新租界的区域北至北长浜(今延安东路西段),西至顾家宅、关帝庙(今重庆南路),南至打铁浜、晏公庙、丁公桥(今西门路、自忠路),东至城河浜(今人民路西段)。法租界总面积从而增加到2135亩[1]


法租界在19世纪60年代开始越界筑路,最初是从上海县城西门筑至徐家汇的军路。1913年,当时的法国公使康德向中国政府索求界外马路警权,欲图再一次扩充租界面积。袁世凯政权为拉拢西方,答应了法租界的扩张要求并与法国签订了关于法租界界外马路协定十一条。协定给予法租界当局在越界筑路区域行使警政和征税权,但条件是法租界当局要驱逐租借内的革命党人士[1]。法租界当局控制区面积从而达到了15150亩,是法租界初辟时的15倍。同时,租界当局也同意由中国人中推选2名绅董,参加法租界董事会。20世纪20年代,法租界已发展成上海条件设施最高级的住宅区[2]



结束


1943年2月23日,法国维希政府宣布,同意放弃在华租界。6月5日,汪精卫政权先收回天津法租界、汉口法租界和广州法租界。7月30日,汪精卫政权收回最为重要的上海法租界,改称第八区;上海法租界宣告结束,历时近百年。(8月1日,汪精卫政权收回上海公共租界)。10月10日,更改原租界地区240条路名。


虽然维希法兰西政权和汪精卫政权都属于不被广泛承认的傀儡政权,但战后的中、法政府在1946年2月签署的中法协约中承认了租界归还中国的既成事实。按照此协约的规定,中华民国政府同意撤出战争结束时由中国占领的法属印度支那(越南)北部并将其归还法国,而法国政府则相应的同意放弃包括广州湾在内的所有在华租界地。



管理




法租界公董府邸


上海法租界的管理是由法国驻上海总领事和公董局董事会共同负责。法国总领事是法国在租界的最高官员。虽然法国方面最初曾参与公共租界的工部局,但在1862年决定退出工部局,以保持法租界的独立性。此后,法租界的日常管理由公董局(conseil d’administration municipale)维持。公董局大樓原來在公館馬路(今金陵東路)上,1909年新大樓竣工搬到霞飛路(今淮海中路),此樓現為“中環廣場”商場的一部分。



巡捕房


巡捕房(garde municipale)是上海法租界公董局的下属部门,负责公共安全。如同英租界当局从临近的英属印度招募大批警员的做法相似,法租界当局也从法属安南(后为法属印支)聘用许多警员。巡捕房下属分区捕房共6个:




  • 中央捕房:卢家湾薛华立路。


  • 麦兰捕房:老北门公馆马路。


  • 霞飞路捕房。


  • 福煦路捕房。


  • 贝当路捕房。


  • 小东门捕房。


此外,法租界还有“义勇军”的业余军事部队,最早是19世纪50年代太平天国时期为了保护租界而组建的。



法庭


作爲根據條約取得治外法權的條約列強,法國在法租界擁有領事裁判權,涉及法國人的案件由法國領事法庭裁判。涉及中國人及非條約列強國民的案件則由法租界会审公廨審判,1931年撤銷。



居民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上海法租界的发展远不及公共租界。1910年,上海法租界共有外国侨民1476人,只有公共租界13536人的1/9。其中,数量最多的是美国人(441人),其次是法国人(436人)、英国人(314人)、越南人(207人)以及德国人(148人)。


由于1914年法租界得到大规模扩展,随后西部新租界形成高级住宅区。到1930年,上海法租界已经有外国侨民12341人,已经超过公共租界36471人的1/3。其中俄国人从1910年的7人猛增到3879人,居各国侨民首位;然后依次是英国人(2219人)、美国人(1541人)、法国人(1208人)、越南人(947人)和德国人(597人)。两租界欧美侨民的总数相当接近:法租界欧美侨民11076人,占侨民总数90%;而公共租界欧美侨民15939人,占侨民总数44%。



法国侨民


上海法租界旁的徐家汇是天主教法国耶稣会在华活动的两个中心之一(另一个是河北献县),各种教会机构——圣伊纳爵堂、主教府、修道院、天文台、印刷所、藏书楼、男女中学等等形成规模庞大的教会区。江苏、安徽两省的天主教都是从这里衍生而来。


1861年6月29日,法租界内建成第一座天主教堂(洋泾浜圣若瑟堂)。法籍耶稣会士南格禄创建的圣依纳爵公学即徐汇中学。震旦大学和广慈医院位于法租界的中心地带。在外地的天主教修会和教区也纷纷在上海法租界设立帐房,经营房地产。


相比之下,法国对华贸易不够兴盛,法租界内只有寥寥可数的几家法国商行,出口生丝到里昂。



英美侨民


1920年代,在公共租界经营的英美商人,纷纷选择在法新租界营建住宅。美国人在贝当路兴建了美童公学和国际礼拜堂。英国人在迈尔西爱路兴建了兰心大戏院。



沙俄难民



沙俄时代,俄国侨民在上海的势力较小,1915年有402人,住在法租界的只有41人。1917年十月革命后,有7000名俄国难民蜂拥抵沪,其中包括前贵族。1931年,日本占领东北后,又有大批俄侨从哈尔滨转移到上海。30年代上海俄侨总数为1.5万到2万人。


1934年,法租界有俄侨8260人。(公共租界1935年有俄侨3017人)。他们在法租界修建了2座的东正教堂:圣母大堂和圣尼古拉斯堂。


白俄在上海虹口提篮桥一带站稳脚跟后,都设法移居到法租界居住。1920年,法租界仅有210名俄侨,1934年,增至8260人。他们多数居住在法租界中部吕班路、环龙路、金神父路一带,在霞飞路(今淮海中路)中段开设服装店、面包房、咖啡馆,使得霞飞路成为上海最具浪漫色彩的一条商业街。白俄移民中有不少音乐家、舞蹈家和画家。在他们的带动下,歌剧、芭蕾舞在上海盛极一时。公共租界工部局和法租界公董局的乐队成员大部分是俄国人。他们还培养了一批出色的中国音乐家,其中包括傅聪。



华籍居民


太平天国战争期间,上海法租界因为大量华人涌入,才开始兴盛起来。1910年,上海法租界内华人超过10万。抗战前将近50万。孤岛时期更增加到825342人。同时,华人商业区也从公馆马路经八仙桥逐渐延伸到霞飞路东段。


上海法租界也是帮会组织的大本营,黄金荣和杜月笙的发迹之处。


20世纪20、30年代,西部的法新租界住宅区,有不少中国上层人士在此构建花园别墅。



租界商业与市政建设




一幢位于建国西路的法式建筑





诺曼底公寓





修道院公寓



道路




零售商业


上海法租界的贸易虽远不及公共租界繁盛,但是在零售商业方面,则具有可与之抗衡的地位。在法租界发展的早期,这是由于较之公共租界,法租界更为接近华人居住的旧城区,而且很早就有众多的华人居民入住,消费人口众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则是由于法新租界良好的基础设施和环境,吸引了大批欧美侨民和中国中上层人士入住,具有发展为繁盛商业区的基础。


在上海法租界,零售商业沿主要街道分布:




  • 公馆马路:东西贯通19世纪的早期法租界,为当时法租界的主要商业街。法租界当局规定在此路两侧兴建骑楼,成为上海唯一的一条骑楼街。


  • 霞飞路:东西贯通20世纪扩展的法租界新区,其东段和中段在1920年代和1930年代兴起,成为上海仅次于南京路的商业街。其中吕班路(重庆南路)以东大多为华人经营的店铺;从吕班路到亚尔培路(陕西南路)的霞飞路中段多白俄经营的店铺,以服装店、面包房、咖啡馆为特色。



房地产



  • 沙逊:华懋公寓、峻岭公寓(今锦江饭店)


娱乐业



  • 上海大世界


  • 兰心大戏院:英国侨民的戏剧中心

  • 国泰大戏院

  • 巴黎大戏院



学校



  • 震旦大学,吕班路(重庆南路)


医院



  • 广慈医院,金神甫路(瑞金二路)


教堂



  • 东正教圣母大堂,亨利路(新乐路)与劳而东路(襄阳北路)转角

  • 东正教圣尼古拉堂,高乃依路(皋兰路)

  • 天主教君王堂,蒲石路(长乐路)

  • 天主教重庆南路圣伯多禄堂,吕班路(重庆南路)

  • 天主教洋泾浜圣若瑟堂——天主堂街(四川南路)


  • 上海国际礼拜堂,贝当路(衡山路)

  • 圣公会上海诸圣堂,辣斐德路(复兴中路)

  • 圣公会上海救主堂,赵主教路(五原路)


  • 上海第一浸会堂,民国路(人民路)


  • 犹太教新会堂,拉都路(襄阳南路)



人物



  • 李鹏,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国国务院总理,全国人大委员长,1928年出生于上海法租界。


参考文献





  1. ^ 1.01.11.2 专业志 >> 上海租界志 >> 总述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4-03-18. 上海地方志办公室.


  2. ^ 总计达15150亩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5-09-24.




外部链接



  • 伊恩·德利斯科(Ian Driscoll). 前上海法租界,房子很贵. 英国《金融時報》. 常和 译. 2012年12月20日 07:24 AM. 英文版原文  请检查|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


参见




  • 租界


  • 上海租界
    • 上海公共租界



  • 卢湾区、徐汇区


  • 在华法租界

    • 天津法租界

    • 汉口法租界


    • 广州法租界(沙面)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Dragon Quest

AM broadcasting

奥古斯特三世 (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