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






































































220年-266年

三国行政区划(简).png
 綠色為226年曹魏疆域

京城
洛陽
国君姓氏

君主
5

• 220-226

文帝曹丕(開國)
• 260-266

元帝曹奐(亡國)
常用语
上古漢語
人口
4,432,881人[1](260年)
兴衰

• 220年12月10日

曹丕篡漢,魏建立
• 263年

魏滅蜀之戰
• 266年2月8日[2]

司馬炎篡魏,魏滅亡
宗教
道教、儒教、中國民間信仰
通币
五銖











先前国

继承国















今属于


























































































中國歷史
中国历史系列條目






舊石器時代

中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

黄河
文明

長江
文明

青銅器時代

传说時代
(三皇五帝)


约前21世纪–约前17世纪


约前17世纪–约前11世纪


前11世紀
|
前256


西周 前11世紀–前771

东周
前770–前256

春秋 前770–前403

戰國 前402–前221

前221–前207
西楚 前206–前202


前202
|
220


西汉 前202–8

8–23

玄漢 23–25
东汉 25–220

三国
220–280


220–265

蜀漢
221–263


229–280


265-420

西晋 265–316

东晋
317–420

五胡十六国
304–439




420
|
589



420–479

北魏
386–534


479–502


502–557
后梁
555–587


西魏
535–557

东魏
534–550


557-589

北周
557–581

北齐
550–577

581–619

618–907
武周 690–705

五代十国 907–979


(契丹)

916–1125
西辽
1124-1218


定难军
881–982

西夏
1038-1227


960
|
1279


北宋
960–1127

南宋
1127–1279


1115-1234

大蒙古國 1206–1271
1271–1368
北元 1368–1388

1368–1644
南明 1644–1662

後金 1616–1636
1636–1912

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 1912–1949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至今

中華民國
臺灣時期 1949至今




China dragon.svg中国历史年表



(220年12月10日-266年2月8日[2],史称曹魏魏朝)。是中國漢朝末期三國之中据有北方及中原的政權。始於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劉協禪讓帝位,篡漢為,因承繼漢朝,故具法統地位。至266年魏又被司馬炎篡奪,改號為


曹操受封魏公時,治所在東漢時期魏郡所在地的鄴,因此漢獻帝封他為「魏公」建立诸侯国——魏国,且如同汉朝初期诸侯王制度可以设置丞相以下百官[3][4],之后又进封「魏王」并以卞氏为魏国王妃[5][6],以曹操之女为魏国公主[7],后来曹操之子曹丕篡漢时便以「魏」為國號。又因为是曹氏政权,故史稱「曹魏」,以區別於其他名「魏」的政權[8]


魏是三國時期最為強大,領土最遼闊的政權,灭蜀汉前疆域達到近300萬平方千米[來源請求]。263年,魏軍攻滅蜀汉,同年佔領廣州,至此曹魏疆域達到全盛,约400萬平方千米。由於曹魏盤踞中原,所以這區人口也是最多。期間最重要的政治改革有陳群的九品中正制,對魏晉時代之政治產生深遠影響。




目录






  • 1 歷史


  • 2 军事


  • 3 文化


  • 4 經濟


  • 5 藩王


  • 6 追封諡號的大臣


  • 7 行政區域


    • 7.1 幽州


    • 7.2 冀州


    • 7.3 青州


    • 7.4 并州


    • 7.5 兗州


    • 7.6 徐州


    • 7.7 司州


    • 7.8 雍州


    • 7.9 涼州


    • 7.10 豫州


    • 7.11 揚州


    • 7.12 荊州




  • 8 君主列表及年號


  • 9 世系圖


  • 10 參考文獻





歷史




曹魏时期的环绕式神兽镜。


曹魏未立國前,東漢已進入群雄割據的時代。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漢獻帝到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迫令各地割據勢力必須遵奉曹操,而軍事方面則選編精銳,組成一批強大的騎兵勁旅——虎豹騎,在平定中原的重要戰役中屢次建功,在掌握軍政的發展下開啟魏晉南北朝霸府政治的先河,為後來的篡漢立魏打下了基礎。200年的官渡之戰後控制了中原北方地區大部分,並準備南下一舉攻佔全國。


但由於曹軍未適應到南方的地理環境,在水土不服,天氣陡轉等因素下,於在208年的赤壁之戰中敗於孫權與劉備的南方聯軍,退守北方。但由於曹軍所傷多為原劉表麾下水軍與降軍,因此孫劉勢力亦無法撼動曹操政權。由於曹操年事已高,於是終其一生只控制了中原一帶。其後漢獻帝封曹操為魏王,打破了漢高祖所訂的白馬之盟,220年,曹操去世後由次子曹丕襲位。


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篡漢為帝,定國號魏,並定都洛陽(或称曹魏五都),曹魏正式建立。曹操雖未稱帝,但曹丕稱帝后追尊他為魏武帝(廟號太祖)。漢中王劉備於221年在成都自立為帝,國號漢,史稱蜀漢。最後孫權也於229年在建業稱帝國號吳,至此三國正式形成。


魏文帝曹丕稱帝七年就去世。曹丕死後,長子曹叡即位,是為魏明帝。曹魏朝廷此時分為兩大派,一是以曹真和曹休為主的曹氏一族、二是以司馬懿世家和賈逵世家為主的新勢力,日漸形成嚴重的對立,埋下日後的高平陵之變的種子。而夏侯惇和夏侯渊死後,夏侯世家人才能力沒落,漸漸遠離權勢。導致司馬世家勢力龐大,夏侯世家無法抗衡,日後高平陵之變的發生後,夏侯世家遭到流放邊境、投降蜀漢與孫吳。


曹操出身寒族,且與閹宦有關,不以儒學為務,與當時的豪族、士大夫不同。曹操曾下「求才三令」,強調重才不重德,並以法家之術為治,要摧破豪族的儒學。曹操為一代梟雄,不僅得到眾多寒族人才支持,也得到部份豪族士大夫支持,如荀彧、荀攸。荀彧更為曹操引進不少士大夫階層的人才。官渡之戰,曹勝袁敗,士大夫豪族不得不暫時忍耐屈服,卻嗣機恢復。終於他們支持出身士族的司馬懿,向曹氏奪回政權。[9]


曹魏都是在與蜀漢、孫吳的戰事中度過,如蜀漢的諸葛亮發動多次北伐攻打魏國,曹叡多次力拒來犯守護國土。太傅司馬懿在諸葛亮北伐戰事中立下不少戰功,在曹魏的政治地位漸漸提升,直至高平陵之變,司馬懿利用兵變,剷除了曹家宗室的曹爽,后其子司马师在政治斗争中又铲除了夏侯家的夏侯玄,司馬氏家族權傾全朝成為新的霸府,司马师、司馬昭兄弟成為朝廷中最有權勢的朝臣,能擅自廢立皇帝。魏帝曹髦不甘司馬氏威脅自己帝位,亲自攻打司馬昭,司马昭命令親信賈充派成濟弒害曹髦,事後僅成濟被處死,而司馬氏家族則沒受牽連。


隨著蜀漢國力日下,263年魏國司馬氏展開攻漢計劃,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等等攻漢,結果漢後主劉禪出降,蜀漢亡國。後司馬昭死,其子司馬炎襲晉王、相國位,於265年篡魏自立,國號晉,曹魏滅亡。


曹奂及后人被封为陈留王,在晋朝受到很高的待遇,陈留王国历经4朝,经西晋、东晋、刘宋,一直传至南朝南齐,国祚之长在历史上实为罕见。



军事


曹魏於曹操死前,兵力約30-45萬,曹操死後,曹丕濫兵用戰,興建修房,死了不少的精兵,據當時的史書記載,兵力約13-16萬,為曹魏的低落時期,到了曹叡統治,由於推動多子政策,兵力大增到40-47萬,到司馬家族主政後,約到60-65萬,為最高峰,司馬家族統治後的第23年(滅蜀一年),兵力破百萬。



文化


曹魏雖然是以軍事起家,但曹魏一族在文學上具有相當成就,如曹操和其子曹丕和曹植都擅於寫詩,時稱三曹,後世又稱建安文學。後期君主也頗有藝術造詣,如曹操其孫曹叡擅長詩賦;曹髦擅長詩文、繪畫,被譽為才子。



經濟


魏、漢、吳三國中以曹操最重視農業(用毛玠兵農合一之策),其中以曹魏人口最多,屯田墾荒的面積最廣。


曹魏重視農業的另一實證,是其大力興修水利,其工程的規模和數量在三國中首屈一指。如233年,關中一帶闢建渠道,興修水庫,一舉改造三千多頃鹽鹼地,所獲使國庫大為充實。再如曹魏在河南的水利工程,其成果使糧食產量倍增。


諸葛亮北伐時期對曹魏的經濟影響甚是巨大,[10][11]從辛毗、楊阜的奏章中,不止一次提到諸葛亮北伐造成的經濟困難。[12][13][14]



藩王




追封諡號的大臣




行政區域



下表為262年曹魏的州郡設置數目。共領州十二,郡國八十七,縣國



幽州



















范陽郡 代郡 漁陽郡 右北平郡 遼西郡
樂浪郡
上谷郡 燕國 昌黎郡 玄菟郡 遼東郡
帶方郡


冀州





















魏郡,西漢置郡。領縣九

(鄴縣(郡治。北京)、魏縣、斥丘縣、安陽縣、蕩陰縣、內黃縣、黎陽縣、繁陽縣、陰安縣)


陽平郡 廣平郡 清河郡 鉅鹿郡 趙國 常山郡
安平郡
平原郡 樂陵國 河間郡 渤海郡
中山國


青州









城陽郡 東萊郡 北海國 齊國 樂安郡
濟南國


并州









上黨郡 西河郡 太原郡 樂平郡 新興郡
雁門郡


兗州











泰山郡 濟北國 東平國 東郡 任城郡 山陽郡 濟陰郡
陳留國


徐州









東莞郡 琅琊國 東海國 廣陵郡 下邳郡
彭城國


司州


原漢司隸校尉部,曹魏黃初元年改為司州。領郡國五、縣國七十


河南尹,西漢置郡。領縣二十四


洛陽縣(州治。郡治。中京)、河南縣、鞏縣、河陰縣、成皋縣、緱氏縣、陽城縣、新城縣、陸渾縣、梁縣、陽翟縣、滎陽縣、京縣、密縣、卷縣、陽武縣、苑陵縣、中牟縣、開封縣、原武縣、新鄭縣、偃師縣、平縣、穀城縣


弘農郡,西漢置郡。領縣八


弘農縣(郡治)、湖縣、陝縣、宜陽縣、黽池縣、華陰縣、盧氏縣、新安縣


河內郡,西漢置郡。領縣十六


汲縣、共縣、林慮縣、獲嘉縣、修武縣、野王縣、州縣、懷縣(郡治)、平皋縣、河陽縣、沁水縣、軹縣、山陽縣、溫縣、朝歌縣、武德縣


河東郡,西漢置郡。領縣十一


安邑縣(郡治)、東垣縣、汾陰縣、大陽縣、解縣、蒲板縣、河北縣、濩澤縣、端氏縣、聞喜縣、猗氏縣


平陽郡,曹魏黃初元年分河東郡置。領縣十一


平陽縣(郡治)、楊縣、永安縣、浦子縣、狐讘縣、襄陵縣、絳邑縣、臨汾縣、北屈縣、皮氏縣



雍州


京兆郡長安縣(州治。郡治。西京),馮翊郡,扶風郡,北地郡,新平郡,


安定郡,廣魏郡,天水郡,南安郡,隴西郡



涼州


武威郡,金城郡,西平郡,張掖郡,


酒泉郡,西海郡,敦煌郡



豫州




合肥三国新城遗址,曹魏故壘


領郡國九、縣國八十八


陳郡,西漢置郡。領縣六


陳縣(郡治)、武平縣、柘縣、陽夏縣、扶樂縣、長平縣


潁川郡,秦置郡。領縣十五


許昌縣(郡治。漢許縣。南京)、長社縣、潁陰縣、潁陽縣、臨潁縣、郾縣、鄢陵縣、新汲縣、襄城縣、繁昌縣、郟縣、定陵縣、昆陽縣、舞陽縣、父城縣


汝南郡,西漢置郡。領縣二十九


新息縣(郡治)、新陽縣、安城縣(州治)、慎縣、朗陵縣、陽安縣、上蔡縣、平輿縣、定潁縣、灈陽縣、南頓縣、汝陽縣、吳房縣、西平縣、□強縣、召陵縣、西華縣、宜春縣、新蔡縣、褒信縣、原鹿縣、富波縣、固始縣、汝陰縣、項縣、汝南縣、安陽縣、鮦陽縣、慎陽縣


梁國,西漢置郡。領縣七


睢陽縣(郡治)、蒙縣、虞縣、下邑縣、寧陵縣、鄢縣、碭縣


沛國,西漢置郡。領縣四


沛縣(郡治)、豐國、杼秋縣、公丘縣


譙郡,曹魏時分沛國置。領縣十四


譙縣(郡治,東京)、相縣、蕭縣、酇縣、山桑縣、龍亢縣、蘄縣、苦縣、宋縣、符離縣、汶縣、虹縣、輊縣、竹邑縣


魯郡,西漢置郡。領縣五


魯縣(郡治)、卞縣、鄒縣、番縣、薛縣


弋陽郡,曹魏置郡。領縣四


西陽縣、軑縣、期思縣、弋陽縣(郡治)


安豐郡,曹魏置郡。領縣四


安風縣(郡治)、雩婁縣、安豐縣、蓼縣



揚州


領郡國二、縣國十二


淮南郡,秦置郡。領縣七


壽春縣(州治)、成德縣、下蔡縣、義城縣、西曲陽縣、平阿縣、合肥縣(郡治)


廬江郡,西漢置郡。統縣三


六安縣(郡治)、陽泉縣、博安縣神木縣



荊州


江夏郡,
上昶縣,六黃縣,


襄陽郡,
襄陽縣(郡治、州治),當陽縣,漢津縣,


新城郡,
房陵縣(郡治),


南陽郡,
宛縣(郡治),穰縣,魯陽縣,鄧縣,


南鄉郡,
順陽縣(郡治),


上庸郡,
上庸縣(郡治),


魏興郡,
西城縣(郡治),


章陵郡,
新野縣,義陽縣



君主列表及年號







































































































































三国·曹魏君主与年号  编辑

肖像

庙号

谥号
名讳
在世时间
在位时间

年号及使用时间
陵寝



高皇帝
(明帝曹叡追谥)

曹騰
不详







魏太王
(汉献帝刘协追谥)[15]

曹嵩
?-193年






太皇帝
(文帝曹丕追谥)[15]

Cao Cao scth.jpg


魏武王
(汉献帝刘协谥)[16]

曹操
155年-220年




高陵
太祖
(明帝曹叡追尊)[17]

武皇帝
(文帝曹丕追谥)[15]

曹丕受东汉献帝刘协禅位为帝,立国曰“魏”

Cao Pi Tang.jpg
高祖
(明帝曹叡追尊,一作世祖)[17][18]

文皇帝[19]

曹丕
187年-226年
220年-226年

黄初
220年-226年

首陽陵

烈祖
(明帝曹叡生前即定庙号)[17]

明皇帝[20]

曹叡
206年-239年
226年-239年

太和
227年-233年

高平陵

青龙
233年-237年

景初
237年-239年




曹芳
232年-274年
239年-254年

正始
240年-249年


嘉平
249年-254年




曹髦
241年-260年
254年-260年

正元
254年-256年


甘露
256年-260年



元皇帝
(晋惠帝司马衷谥)

曹奂
(原名曹璜)
246年-302年
260年-265年

景元
260年-264年


咸熙
264年-265年
元帝曹奂禅位司马炎,立国曰“晋”,曹魏亡




世系圖









































































































































































































































過繼
魏武帝
曹操
155-220

魏文帝
曹丕
187-220-226
任城威王
曹彰
189-223
燕王
曹宇
?-278

魏明帝
曹叡
205-226-239
东海定王
曹霖
?-249
济南王
曹楷

魏少帝
曹髦
242-254-260

魏少帝
曹芳
231-239-254-274

魏元帝
曹奐
246-260-265-303



參考文獻





  1. ^ 鄒紀萬《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1992年


  2. ^ 2.02.1 咸熙二年十二月丙寅,據「中央研究院」兩千年中西曆轉換換算成西曆,其時已是西元266年2月8日。


  3. ^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今以冀州之河东、河内、魏郡、赵国、中山、常山、钜鹿、安平、甘陵、平原凡十郡,封君为魏公。……魏国置丞相已下群卿百寮,皆如汉初诸侯王之制。


  4. ^ 《三国志·魏志·荀攸传》:魏国初建,为尚书令。


  5. ^ 《三国志·魏志·后妃传》:太祖建国,始命王后。


  6. ^ 《三国志·魏志·后妃传·武宣卞皇后》:(建安)二十四年,拜为王后,策曰:"夫人卞氏,抚养诸子,有母仪之德。今进位王后,太子诸侯陪位,群卿上寿,减国内死罪一等。"


  7. ^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夏五月,天子进公爵为魏王。……天子命王女为公主,食汤沐邑。


  8. ^ 徐俊. 中國古代王朝和政權名號探源. 湖北武昌: 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0年11月: 78–80. ISBN 7-5622-2277-0. 


  9. ^ 萬繩楠:《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演講錄》(合肥:黃山書社,1987),頁9-13。


  10. ^ 《晉書·宗室傳》:每諸葛亮入寇關中,邊兵不能制敵,中軍奔赴,輒不及事機。


  11. ^ 《三國志·魏書·郭淮傳》:蜀出鹵城。是時,隴右無谷


  12. ^ 《三國志·魏書·楊阜傳》:是時大司馬曹真伐蜀,遇雨不進。阜上疏曰:「……今年兇民饑,宜發明詔損膳減服,技巧珍玩之物,皆可罷之。……今者軍用不足,益宜節度。」


  13. ^ 《三國志·魏書·楊阜傳》:阜上疏曰:「……方今二虜合從,謀危宗廟,十萬之軍,東西奔赴,邊境無一日之娛;農夫廢業,民有饑色。……」


  14. ^ 《三國志·魏書·辛毗傳》:毗上疏曰:「竊聞諸葛亮講武治兵,而孫權市馬遼東,量其意指,似欲相左右。備豫不虞,古之善政,而今者宮室大興,加連年谷麥不收。……」


  15. ^ 15.015.115.2 《三国志·魏书·文帝纪》:“(延康)元年……五月戊寅,天子命王追尊皇祖太尉曰太王,夫人丁氏曰太王后……黄初元年十一月癸酉,以河内之山阳邑万户奉汉帝为山阳公,行汉正朔……追尊皇祖太王曰太皇帝,考武王曰武皇帝,尊王太后曰皇太后”


  16. ^ 《三国志·魏書·武帝紀》:“初平……二十五年……庚子,王崩於洛陽,年六十六。……諡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


  17. ^ 17.017.117.2 《三国志·魏书·明帝纪》:“景初元年……五月……有司奏:武皇帝拨乱反正,为魏太祖,乐用武始之舞。文皇帝应天受命,为魏高祖,乐用咸熙之舞。帝制作兴治,为魏烈祖,乐用章(武)之舞。三祖之庙,万世不毁。其馀四庙,亲尽迭毁,如周后稷、文、武庙祧之制。”


  18. ^ 廟號「世祖」僅見於《資治通鑑》,《三國志》、裴松之注引王沈《魏書》、《資治通鑑目錄》、《資治通鑑考異》均作「高祖」。


  19. ^ 《三國志·魏书·文帝纪》:“文皇帝讳丕,字子桓,武帝太子也。……(黄初)七年……夏五月……丁巳,帝崩于嘉福殿,时年四十。六月戊寅,葬首阳陵。”


  20. ^ 《三国志·魏书·明帝纪》:“明皇帝讳叡,字元仲,文帝太子也。……(景初)三年春正月丁亥……即日,帝崩于嘉福殿,时年三十六。癸丑,葬高平陵。”









前朝
汉朝: 東漢

中国朝代

后朝
晋朝: 西晉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Prostitution

AM broadcasting

玄参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