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






























































317年-420年

China Eastern Jin.PNG
前秦統一北方後,與東晉對峙局勢圖


京城
建康
国君姓氏
司馬
君主
11

• 317-323

司馬睿(開國)
• 418-420

司馬德文(亡國)
常用语
中古漢語
兴衰

• 317年4月6日

司馬睿於建康立國
• 420年7月10日

劉裕篡晉
面积
280萬平方公里(347年)
宗教
佛教、道教、儒教、中國民間信仰
通币
方孔錢











先前国

继承国















今属于


东晋(317年4月6日-420年7月10日),中國朝代,乃西晉司馬氏政權的延續。因内迁的北方游牧民族造反,建都洛陽的西晉亡國,琅琊王司馬睿在群臣擁戴下在建康(今南京)即位,即晉元帝,史稱東晉。東晉與之前的孫吳以及其後的宋、齊、梁、陳,合稱為六朝。此外,史书中又仿东汉称中汉,称东晋为中晋,寓以晋室中兴之意;又东晋统治地区大部分在江东,古称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东晋[1]。当时北方多个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连年征战,史称五胡十六国时期。


東晉雖然是司馬氏政權的延續,但司馬氏在政治上威望不高,朝廷由世族大家把持,最先的一個乃出身琅琊王氏的王導,其後又有陳郡謝氏的謝安、謝玄等等。而世家大族中的代表者有南下的王、謝、袁、蕭等僑姓,和本身居於江南的朱、張、顧、陸的吳姓。最初東晉有賴權臣王導主持大局,一方面拉攏江南士族,一方面又安排予從中原南下的士族,並以司馬氏作為共同擁戴的對象,司馬氏實際上成為傀儡。世家大族本身並不真正忠於司馬氏,尤其是他們本身都擁有大量田地,以至擁有自家部隊(即所謂「部曲」),有足夠實力抗衡司馬氏政權。最初有王導主持大局,東晉政權得以穩定,故時人稱「王與馬,共天下」。但晉元帝以降則內亂頻生,如有早期王敦之亂、蘇峻之亂,後期又有孫盧之亂等。


东晋也曾多次试图北伐,但由于内部不团结,除了最后篡晋的刘裕取得一定成果外,其余都无建树。祖逖本有希望恢复旧土,但他被晉元帝及世家大族挾制,郁郁而终。桓温的北伐则被慕容垂击败。


376年,前秦苻坚滅掉代國,統一了北方,南北分立之势从此而成。其後苻坚開始率兵南侵。383年,苻坚率約八十七萬兵馬大幅南侵,东晋宰相谢安力主抗击,派谢石谢玄率军,在淝水之战大获全胜,苻坚逃回北方。之後苻坚力量衰弱,因此原本統一的北方再次分裂為多國。后有桓玄叛乱,废安帝,自立为天子,後为大将刘裕所平,拥恭帝,然大权落于刘裕。


420年,刘裕篡位建立南朝宋,開啟南北朝時代,東晉亡。




目录






  • 1 歷史


    • 1.1 建立


    • 1.2 北伐


    • 1.3 危機


    • 1.4 滅亡




  • 2 特色


  • 3 君主列表


  • 4 注释


  • 5 参考文献


  • 6 延伸閱讀





歷史























































































































建立




明朝陈沂所著《金陵古今图考》中东晋都建康图


317年,皇族司馬睿在建康城(今江苏省南京市)稱晋王(318年称帝),是為晉元帝,史稱東晉。東晉本身並沒有強大的實力,主要是憑著長江天險,偏安江南;及依靠丞相王導號召南遷避難的中原士族,並聯合南方大族,取得他們的支持。不過,南北大族之間時常發生衝突,內亂頻生,導致東晉政權並不穩定。


西晉滅亡後,南匈奴、羯、白奴、丁零、铁弗、卢水胡、拓跋鲜卑、宇文鲜卑、段氏鲜卑、慕容鲜卑、秃发鲜卑、乞伏鲜卑、九大石胡、大月氐、小月氐和巴氐、姜、夫余、乌桓、高句丽,在中國北方的黃河流域一帶先後建立六十二个割據政權,連同漢族所建立的政權,較重要的有十六個國家,歷史上稱為「五胡十六國」[2]



北伐


從北方南遷的人民時常懷念家鄉,因此一些有志之士多次進行北伐,希望能夠收復北方的國土。祖逖是東晉率先北伐的將領,他曾經率軍收復黃河以南地區,但由於東晉內部出現糾紛,朝廷又擔心他北伐成功後威望太高,結果沒有給予支持,以致功敗垂成,祖逖於321年憂憤而死,曾收復的土地又被胡人重新佔領。


繼祖逖之後,又有桓溫於354年、356年及369年三次北伐,曾一度收復洛陽,他屢次請求朝廷把都城遷回洛陽,但遭到大族的反對,東晉君臣又怕他權勢太大,難以控制,因而無法實現。其後劉裕北伐亦曾收復洛陽和長安。



危機


氐族所建立的前秦,在苻堅時,任用漢人王猛為相,大修政教,富國強兵。前秦強大起來,統一了五胡所據之華北大部分地區。383年,苻堅率軍南下,聲勢浩大[a],企圖一舉消滅東晉,於是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淝水之戰後,前秦瓦解,北方大亂,再次陷入長期分裂的狀態,胡人無暇南侵。东晋以弱勝強,局勢暫時穩定下來。



滅亡


東晉的宗室和士族,經常爭權奪利,人民生活相當困苦,以致盜賊四起。淝水之戰後,南方人民暫獲安定,但政治混亂和貪污腐敗的情況,並沒有改善。東晉大臣桓溫死後,其子桓玄逼晋安帝禅位给他,改国号为楚,史称“桓楚”;劉裕起兵聲討,殺死桓玄,恢復東晉的統治。但劉裕自己有奪位的野心,終於在420年,廢晉恭帝自立,改國號為宋,史称“刘宋”。東晉至此正式滅亡。



特色


東晉偏安江南,士族掌權,國君權力旁落,同時各士族之間常為了爭權而北伐,並無單一世族能將司馬氏取而代之,這是政治上特點。


但在另一方面,東晉在文學上卻有一定成就,各類詩文歌賦都大盛於西晉。著名的文學家,有谢灵运、陶渊明、王羲之等人,也流行了駢文。而繪畫、書法也有頗傑出的成就,如東晉人顧愷之的畫作,王羲之的書法,都有很高藝術價值。


著名的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背景也發生在東晉時代。


東晉雖非中國史上強盛的時期,卻為文學、藝術極興盛的時代。首都建康成為文化中心,吸引許多東南亞、印度的佛教僧侶及商人前來。338年所鑄造模仿罽賓的佛教模型,為今日所知最早的鎏金銅佛像。中國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書法家王羲之活躍於此時期。東晉的陶器形式較西晉時期創新。南京富貴山曾挖掘出此時期的墓穴,根據史料記載,此處為東晉皇室墓葬的地點。[3]


東晉也是中國清談盛行的時代。



君主列表





































































































































































东晋君主与年号  编辑


庙号

谥号
名讳
在世时间
在位时间

年号及使用时间
陵寝
中宗

元皇帝[4]

司马睿
276年-323年
317年-323年

建武
317年-317年

建平陵

太兴
318年-321年

永昌
322年-323年
肅祖[5][6]
又作
肅宗[7]

明皇帝

司马绍
299年-325年
323年-325年

太宁
323年-326年

武平陵
顯宗

成皇帝[8]

司马衍
321年-342年
325年-342年

咸和
326年-334年

兴平陵

咸康
335年-342年


康皇帝

司马岳
322年-344年
342年-344年

建元
343年-344年

崇平陵
孝宗

穆皇帝

司马聃
343年-361年
344年-361年

永和
345年-356年

永平陵

升平
357年-361年


哀皇帝

司马丕
341年-365年
361年-365年

隆和
362年-363年

安平陵

兴宁
363年-365年



司马奕
(后被废,降封东海王、海西县公)
342年-386年
365年-371年

太和
366年-371年

太宗

简文皇帝

司马昱
320年-372年
371年-372年

咸安
371年-372年

高平陵
烈宗

孝武皇帝

司马曜
362年-396年
372年-396年

宁康
373年-375年

隆平陵

太元
376年-396年


安皇帝

司马德宗
(桓玄篡位后降平固王)
382年-419年
396年-404年

隆安
397年-401年

休平陵

元兴
402年-404年
安帝禅位于桓玄,定国号楚,改元永始


安皇帝

司马德宗
(复位)
382年-419年
405年-419年

义熙
405年-419年

休平陵


恭皇帝

司马德文
(刘宋武帝刘裕降封零陵王)
386年-421年
418年-420年

元熙
419年-420年

冲平陵




注释





  1. ^ 苻堅聲稱「投鞭斷流」,即是人數眾多,只要士兵把皮鞭投入河中,就可以截斷流水。




参考文献





  1. ^ 徐俊. 中国古代王朝和政权名号探源. 湖北武昌: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11月: 89–91. ISBN 7-5622-2277-0. 


  2. ^ 見《十六國春秋》,崔鴻著


  3. ^ 藝術與建築索引典—東晉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1-12-19. 於2011 年4 月1 日查閱


  4. ^ 《晋书·卷六 帝紀第六 元帝》:“元皇帝諱睿,字景文,宣帝曾孫,琅邪恭王覲之子也。咸寧二年生於洛陽,……太興元年春正月戊申朔,臨朝,懸而不樂。三月癸丑,愍帝崩問至,帝斬縗居廬。丙辰,百僚上尊號。令曰:「……」是日,卽皇帝位。……(永昌元年)閏(十一月)月己丑,帝崩于內殿,時年四十七,葬建平陵,廟號中宗。”


  5. ^ 《晋书·卷六 帝紀第六 明帝》:“明皇帝諱紹,字道畿,元皇帝長子也。……建興初,拜東中郎將,鎮廣陵。元帝爲晉王,立爲晉王太子。及帝卽尊號,立爲皇太子。……永昌元年閏月己丑,元帝崩。庚寅,太子卽皇帝位,大赦,尊所生荀氏爲建安郡君。……(太寧三年閏八月)戊子,帝崩于東堂,年二十七,葬武平陵,廟號肅祖。”


  6. ^ 《晋书·卷六十五 列傳第三十五 王導》:“昔我中宗(晋元帝庙号)、肃祖(晋明帝庙号)之基中兴也”


  7. ^ 《資治通鑑·卷九十二 晋紀十四》、《建康实录·卷第六》皆题为“肃宗明皇帝”


  8. ^ 《晋书·卷七 帝紀第七 成帝》:“成皇帝諱衍,字世根,明帝長子也。太寧三年三月戊辰,立爲皇太子。閏月戊子,明帝崩。己丑,太子卽皇帝位,大赦,……,尊皇后庾氏爲皇太后。(咸康八年)夏六月庚寅,帝不豫……癸巳,帝崩于西堂,時年二十二,葬興平陵,廟號顯宗。”




延伸閱讀



  • 李济沧:〈六朝分权体制考——东晋的国家权力与地域社会〉。

  • 王心揚:〈家與國的抉擇——東晉士人對忠君觀念的提倡〉。



中国朝代:中国南方地区政权






前朝
晋朝 · 西晋

晋朝 · 东晋
继承自西晋 (永嘉之祸->衣冠南渡)
317年4月6日 — 420年7月10日


后朝
南朝 · 宋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Dragon Quest

AM broadcasting

奥古斯特三世 (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