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 (古代)






























番禺縣

中國的县







 

 



前214年-590年

621年-972年

1051年-1992年



 

 




歷史

 - 设置番禺县

前214年
 - 併入南海縣
590年-621年;
972年-1051年
 - 設置番禺市

1992年5月20日

現隸屬於

 中国廣州市









Macau History.png


本條目為澳門歷史系列之一











澳門歷史年表


早期歷史
澳門殖民地時期



鴉片戰爭前

完全佔據及擴張時期

1945年澳門

葡方開發時期

葡萄牙革命後

澳門回歸過渡期


澳門政權移交
澳門特別行政區史



2000年澳門

2012年澳門

2013年澳門

2014年澳門

2015年澳門

2016年澳門

2017年澳門

2018年澳門



澳門教育史
澳門規劃史
澳門經濟史
澳門軍事史
澳門航空史
澳門巴士史
澳門鐵路史



澳門法定古蹟
澳門歷史建築



另請參看:
香港歷史   中國歷史   台灣歷史
葡萄牙歷史




其他澳门主题

文化和人口 - 教育 - 经济
地理 - 历史 - 政治和政府
澳门主题
















Hkhistory zh-hans.png



本條目為香港歷史系列之一


歷史年表 · 大事記


史前时期
秦朝至元朝历史
明朝历史

清初历史
英治時期

開埠初期歷史
(1842年至1898年)




20世紀初歷史
(1898年至1941年)





香港保衛戰
香港日佔時期
香港重光


六七暴動




香港主權移交
香港特別行政區史
負資產



沙士
七一遊行


雨伞革命


教育史 · 規劃史
經濟史 · 軍事史
警察史 ·
航空史
巴士史 · 鐵路史



法定古蹟 · 歷史建築
一級 · 二級 · 三級


另見:
中国历史 · 英國歷史


其他香港系列



文化 - 經濟
地理 - 政治 - 教育
Flag of Hong Kong.svg香港主題





番禺[註 1],亦作蕃禺蕃隅[註 2],广东省的古地名。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设置番禺县,作为南海郡的首县,並為郡治所在地。




目录






  • 1 名称由来


  • 2 古番禺(广州老城区)


  • 3 今番禺(广州番禺区)


  • 4 辖区变化


    • 4.1 民国以前


    • 4.2 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 5 注释


  • 6 參考文獻


  • 7 参见





名称由来


“番禺”之名,战国时已有。《水经注·泿水篇》:“泿水东别经番禺,《山海经》谓之贲禺者也。”《山海经》载“桂林八树在贲禺东”,郭璞注:“今番禺。”汉朝初年的史料亦多处提到“番禺”,或亦书作“蕃禺(隅)”,即指今广州市番禺区一带,是当时岭南最为重要的聚落,已形成地区性的政治、经济中心,亦是广东省境内最早见于古史的地名。


“番禺”之得名,历来说法不一。主要有四:



  • 一是“造舟鼻祖”说。《山海经·海内经》说:“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为舟。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 据史料记载,帝俊后裔番禺创制“舟船”,奚仲创造了“车”。南粵之地河流水道密集,古代廣州處於珠江三角洲出海口直達南海,南粵民族善於造船,故以傳說中的造舟鼻祖番禺命名此地。

  • 二是“二山”说。《后汉书·地理志》、唐《元和郡县志》及《初学记》等,均认为县治有番山、禺山,因以为名。明朝黄佐《广东通志》载:“番禺县治东南一里曰番山,其山多木棉,其下为泮宫;自南联属而北一里曰禺山,其上多松柏。”又黄佐《番禺二山记》云:“二山相连如城,南汉时刘凿平。”番禺因二山而得名之说,相沿已久。

  • 三是“一山”说,即番山之隅说。郦道元《水经注》载:“今入城东南偏,有水坑陵,城倚其上,闻此县人名之为番山;县名番禺,谓番山之禺也。”禺,即隅,指附近的地方。

  • 四是“蛮夷之地”说。1953年在广州西村石头岗一号西汉前期墓中出土有烙印“蕃禺”二字的漆盒,1983年在广州象岗南越王墓出土有铸上“蕃禺”二字的汉式铜鼎。考古学家麦英豪在**《广州城始建年代考》中据出土文物认为,秦至汉初,番禺的“番”,写作“蕃”,与“藩”通。即番蛮、蛮夷之意。《周礼·秋 官》云:“九州之外谓之蕃国”。禺,犹隅,指区域、边远之地。秦汉之前,番禺一带僻处一隅,中原汉人视之为边远的蛮夷之地,因以为名。


以上四说,未有定论。历代省志、府志、县志,多持“二山”说。中国不少地方有因山川而命地名的惯例,多数人相承古说,认为番禺是因番山、禺山而得名。



古番禺(广州老城区)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始皇派任囂、赵佗率军南下,统一岭南。任囂平定岭南后,出任南海郡尉并在南海郡番禺县内建城作为郡治,因处番山和禺山故起名为“番禺城”(史称“任囂城”,范围现今的仓边路以西,越秀区仓边路以西的儿童公园(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广州市文化局、广东省财政厅一带)。秦朝末,南海郡尉任嚣病危时召见龙川县令赵佗,谓番禺“负山险阻南海”,“可以立国”,并假托秦廷命令,委赵佗代理南海郡尉。汉太祖三年(前204年),赵佗自立为南越王,定都番禺,今廣州市越秀山即為當年越王所名。《史記·貨殖列傳130》云:“番禺亦其一都会也”,是当时全国九大都会之一。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平南越,将南越地重新划为9郡,番禺仍为南海郡治。其后,汉朝廷为了监督各郡官吏,设了13个常驻监察机构,其中设在苍梧郡广信县(今封开县)的交趾部负责纠核岭南9郡。东汉时,交趾部改为交州,在汉灵帝时兼拥有军政大权,地方政权由郡、县二级变为州、郡、县三级。赤壁之战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逐渐形成,东吴孙权占据长江中下游后,向南扩张略取交州,任命步骘为交州刺史。步骘东下番禺城考察,《水经注》对此记载说:“骘到南海,登高远望,睹巨海之浩茫,观原薮之殷阜,乃曰‘斯诚海岛膏腴之地,宜为都邑’。建安二十二年(公元 217年)迁州番禺,筑立城廓。”州治从广信迁到番禺后,平整番山北部,修复并扩建“佗城”。孙吴黄武五年(226年),分交州为交、广二州,广州由此得名,州治即设番禺。此后1700多年间,番禺大都是地方一、二、三级政权所在地。


隋文帝开皇十年(590年),撤销南海郡,改番禺县为南海县,隶属广州总管府。仁寿元年(601年),改广州为番州。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州置郡,恢复南海郡,隶属扬州。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废南海郡,复置广州,再置番禺县(一说在长安三年即公元703年复置番禺县),县治设江南洲(今广州河南)。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置岭南道,广州属岭南道。长安三年(703年),置岭南五府经略使,总管岭南五府,复置南海郡。咸通三年(公元862年)岭南划分东、西二道,岭南东道治广州,西道治邕州(今南宁)。两广分东、西,自此始。


唐朝末,农民起义,藩镇割据。公元917年8月,刘龑(yǎn)称帝于番禺(广州),国号大越,后改称汉,史称南汉,设兴王府。番禺隶兴王府。


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年),灭南汉,废兴王府,改为广南东区,置广州都督府。翌年,撤销番禺县,并入南海县。至道三年(997年)改广南东区为广南东路。皇祐三年(1051年)恢复番禺县,县治设城东紫泥港(巷)。乾道六年(1170年)改为广东路广州府。祥兴元年(1278年)广州改为翔龙府。番禺沿为府治。


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改翔龙府为广东道广州路。上隶江西行省。至元三十年改为广东道上路。皇庆元年(1312年)复称广东道广州路。番禺沿为道治、路治。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改为广东道广州府。二年改为广东行省广州府。九年改为广东布政司广州府。番禺沿为府治,隶广州府。


清世祖顺治四年(1647年),设两广总督。地方政权分省、道、府、县四级。番禺属广东省广南韶道广州府,沿为省、道、府治。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废广州府,番禺属广东省粤海道。民国7年(1918年),广州设市政公所。民国10年(公元1921年2月15日),广州市政厅正式成立,广州正式设市。故古时所称的“番禺”城通常是指今天的广州中心老城区,而非现在的广州市番禺区。



今番禺(广州番禺区)



中华民国10年(1921年2月15日),广州市政厅成立,广州正式设市。番禺县府仍居于广州市内。民国22年(1933年),番禺县府从广州老城区移至新造。抗日战争期间番禺沦陷后,原国民党县政府流亡三水、沙坪、威井等地(汪精卫伪番禺县府驻广州市东山区)。1945年抗战胜利后,番禺县政府移治市桥,初在先锋巷谢氏祠堂。


1949年10月番禺解放,改隶中国人民解放军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方军事管制委员会。


1950年3月至1952年11月,隶属珠江地区专员公署。


1952年12月至1956年1月,隶属粤中行政公署。


1956年2月起,隶属佛山地区专员公署。


1958年12月15日至1959年6月10日,番禺、顺德合并为番顺县,县治设大良镇,其间一度改隶广州专员公署。


1959年6月10日恢复两县建置,并将中山县属的大岗、万顷沙、南沙、黄阁等地劃屬番禺,县府沿设市桥。


1975年1月,改隶广州市。


1992年5月20日,民政部批覆(民行批[1992]49号):经中華人民共和國国务院批准,撤销番禺县,设立番禺市(县级),仍由广州市管辖。6月18日,番禺举行撤县设市挂牌仪式。


2000年5月21日,国务院同意广东省撤销番禺市设立广州市番禺区,7月10日,番禺区举行撤市设区挂牌仪式。



辖区变化



民国以前


番禺建县之初,境域广阔。北隔洌江与中宿(今清远)相邻,东与博罗(今博罗、惠阳一带)相接,西与四会(今四会、鹤山一带)相连,南止于滨海之地,相当于现县境的十多倍。


自东汉建安六年(201年)至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近1500年间,先后析出增城东官(东莞)、怀化熙安南海从化花县等,并由这些县再析出龙门香山(中山)、寶安(新安,包括今天的香港)、顺德三水等县以及葡屬澳门。在历史上,番禺两度并入南海,计有110年。


自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析置花县后至1921年广州建市,235年间境域基本没有变动。以当时县学宫为中心,正北48里至花县界,正南35里至顺德县界,正东51.5里至增城县界,正西1.5里至南海县界,东北70.5里至从化县界,东南75里至东莞县界,西北2里及西南3.5里至南海县界。



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民国10年(1921年),广州市成立,捕属(广州市东半部)及河南街区劃為市区。其后数年,近郊乡村相继劃屬广州市。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国后,分数次将禺北、禺东(今白云区、天河区、黄埔区一带)劃入广州市。


1959年,原属中山县的大岗、万顷沙、南沙、黄阁、珠江农场劃歸番禺县。


2005年,番禺区的南沙街道、万顷沙镇、横沥镇、黄阁镇、灵山镇部分区域、东涌镇部分区域(共544.12平方公里)划出,设立为南沙区。


2012年,番禺区沙湾水道以南的东涌镇、大岗镇、榄核镇划归南沙区。[1]



注释




  1. ^ 「番」念作「「潘」


  2. ^ 西漢及之前皆作「蕃禺」,東漢起改為「番禺」。



參考文獻





  1. ^ 信息时报《番禺三镇今起划归南沙》[永久失效連結]




参见




  • 廣州 (古代)

  • 廣州市

  • 南海郡

  • 番禺區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Dragon Quest

奥古斯特三世 (波兰)

AM broadca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