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






粗略的说,矛盾英语:Contradiction)是在两个或更多陈述、想法或行动之间的不一致,存在差别。


汉语辞源出自《韩非子》中《难一》所述故事:







白話文大意為:有一位賣盾牌和賣矛的楚國人,他誇讚自己賣的盾牌說:“我的盾牌堅固無比,什麼東西都無法刺穿它。”又誇讚自己賣的矛說:“我的矛鋒利無比,什麼東西都可以刺穿。”有人問他說:“用你的矛来試著刺你的盾,將會如何?”那人一句話都無法回答。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能刺穿一切的矛,是不可以同时存在的。


注意在口语和辩证法中,矛盾有着同形式逻辑中完全不同的意义,口语中的矛盾强调矛盾双方的斗争性。




目录






  • 1 邏輯學上的矛盾


  • 2 利用矛盾的证明


  • 3 涉及矛盾的悖论


    • 3.1 这个悖论的证明




  • 4 参见





邏輯學上的矛盾


逻辑学上,矛盾自相矛盾牴觸(contradiction)被更加特殊化的定义为同时断言一个命題和它的否定。这个想法基于亚里士多德的无矛盾律,它声称「你不能同时声称某事物在同一方面既是又不是」。


當我們說命題S與P矛盾時,意思是二者相當於A和非A的關係,也就是S與P不能同時為真、亦不能同時為假。


舉例來說:「所有學生都用功」和「有些學生不用功」就是邏輯上矛盾的。


習慣上說的矛盾其實是指邏輯學上的不一致,矛盾必然不一致,然而不一致不必然矛盾。



利用矛盾的证明


在演绎逻辑和数学中,矛盾通常作为有什么东西错误了的迹象,你需要折回你的推理的步骤并"检查你的前提"。这在数学中的反证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为矛盾永远不能为真,所以它永远不能是有着全部为真的前提的有效论证的结论。要构造一个利用矛盾的证明,你需要从一组前提构造一个有效的论证,得出是逻辑矛盾的一个结论。因为结论为假,并且论证是有效的,唯一的可能性是一个或多个前提为假。在很多关键的数学证明中使用了这种方法,比如欧几里得对没有最大素数的证明,和康托尔对在0和1之间有不可数個实数的对角线证明。



涉及矛盾的悖论



矛盾同许多有名的悖论有关。其中之一是在一阶谓词演算中从矛盾中可以推导出任何命题(也叫陈述)。换句话说,依据谓词演算,不管P和Q意味着什么,如果P和¬P都为真的,则Q为真。在这个事实的表达中,矛盾被称为在一阶逻辑中的"逻辑爆炸"。


例如,下列论证是严格有效的,就是说前提在逻辑上蕴涵结论:



  1. 前提: 5既是偶数又是奇数。(就是在上述公式中的P ∧ ¬P)。

  2. 结论:神存在。(就是Q)。


下面的论证也是有效的:



  1. 前提: 5既是偶数又是奇数。(就是P ∧ ¬P)。

  2. 结论:神不存在。(就是¬Q)。


注意这两个论证共有的前提是错误的;5是奇数而不是偶数。所以这些论证都不是可靠的,这意味着它们都没有为信赖它的结论给出一个逻辑基础。


可能大多数人认为这是怪异的,如果5既是偶数又是奇数,就能够在逻辑上得出明显的不相关的任何事情比如 神的存在性的结论。更加怪异的是,这个悖论还蕴涵了,如果一个人有是矛盾的任何两个信仰,则这个人在逻辑上证实任何可想像到的信仰。



这个悖论的证明


即使谓词演算的基本规则对于好的推理方式都是可靠的,它们在一起就会蕴涵这个悖论。有两个方法证明它。


第一个方法来自合取和蕴涵的真值表定义:



  1. (P ∧ ¬P)为假。

  2. 所以,(P ∧ ¬P) → Q为空虚真理。


第二个方法基于真值表的在美学上的缺陷:



  1. 假设P ∧ ¬P。基于这个假定我们可以推导出:

    1. P(合取除去)

    2. ¬P(合取除去)

    3. 假设¬Q。基于这个假定我们可以推导出:
      1. P (前面的结果)


    4. 所以¬Q → P(条件证明)

    5. ¬P → Q(前面一行的逆反命题)

    6. Q(肯定前件)



  2. 所以 (P ∧ ¬P) → Q(条件证明)



参见



  • 雙重標準

  • 雙想

  • 反諷

  • 矛盾語

  • 次協調邏輯

  • 悖論

  • 真理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Prostitution

AM broadcasting

玄参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