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珍宝船队

Multi tool use
西班牙珍宝船队(西班牙語:Flota de Indias)是指从16世纪开始,由西班牙组织的,定期往返于西班牙本土和其海外殖民地之间,运送贵金属和其他特产品的大型船队。运输的货物包括金银、宝石、香辣料、烟草、丝绸等。
珍宝船队通常包含有两支:一支是加勒比珍宝船队,由西班牙本土前往美洲新大陆(主要停泊港口包括哈瓦那、韦拉克鲁斯、波托韦洛、卡塔赫纳)。另一支则往返于亚洲菲律宾的马尼拉和墨西哥西岸的阿卡普尔科之间,被称为马尼拉船队,负责将亚洲的货物送到墨西哥。亚洲的货物到达墨西哥后会被集中运送到韦拉克鲁斯并最终由加勒比珍宝船队运回西班牙。
历史
从哥伦布1492年的第一次远征开始,西班牙就开始源源不断地从新大陆获取贵重资源和特产品。1520年后,为应对逐渐增多的私掠行为和海盗攻击,西班牙决定将分散的运输船组织成两支定期航行的大型船队并为之配备了重武装。这两支船队皆从塞维利亚(1707年后是加的斯)出航,装载着欧洲的货物(有时还载有非洲奴隶),其中一支前往古巴和墨西哥,另一支前往南美大陆(主要停泊在卡塔赫纳和波托韦洛)。完成贸易和货物装卸后,两支船队在古巴的哈瓦那会合并返回欧洲。
通过派遣定期船队,西班牙官方控制了本土和殖民地之间的贸易。西班牙法律对私人贸易限制严格,殖民地自身只能与一个指定的本土港口(塞维利亚)进行贸易,且西班牙皇室向私人货物征收20%的税,因此不少西班牙和其他国家的商人为了逃税经常进行走私,使得实际上运到西班牙的货物要远多于记录在案的数量。
这样的垄断持续超过两个世纪,也使得西班牙成为欧洲最富有的国家。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利用这些财富在16和17世纪进行了频繁的战争,其对手囊括了奥斯曼帝国和大多数的欧洲主要国家(除了神圣罗马帝国)。但是,从殖民地大量流入的贵金属终于在17世纪引发了欧洲的价格革命,并逐渐摧毁了西班牙的经济,同时也造成了美洲贵金属的减产。
珍宝船队1550年时只有17艘船,到了16世纪末已有超过50艘西班牙式大帆船(Galeón,又名盖伦帆船)。17世纪中后期,船只的数量减少到了巅峰时期的一半并继续萎缩。不过在17世纪的最后十年间,因为贸易和经济的恢复,船队得以再次扩大,并一直持续到18世纪西班牙波旁王朝期间。
从17世纪到18世纪中叶,西班牙美洲殖民地和西属西印度群岛不断受到其殖民对手的侵袭,使得西班牙的航路一直受到威胁:英国于1624年取得了圣基茨,1655年占领牙买加;法国1625年夺取圣多明戈(法属圣多明戈,即现在海地);荷兰1634年占领库拉索。1739年,英国海军上将爱德华·弗农(Edward Vernon)袭击了波托韦洛。1762年英国占领哈瓦那和马尼拉更迫使西班牙暂时放弃了组织大型运输船队的模式。不过随着哈瓦那和马尼拉1764年重归西班牙控制,珍宝船队在大西洋和太平洋恢复了航行。
1765年,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三世开始逐渐放松贸易管制。1780年后,西班牙开放了殖民地自由贸易。1790年,负责管理殖民地贸易的机构关闭,这一年也是珍宝船队定期出航的最后一年,之后的运输任务则由海军船只单独、分散承担。
尽管很多人认为有大量的西班牙运输船只被英国或荷兰摧毁或夺取,但实际上只有很少的船只遭此命运。只有荷兰人皮特·海因(Piet Hein)于1628年马坦萨斯湾海战中成功夺取了西班牙珍宝船队并将货物安全运回了荷兰。1656年和1657年,英国海军上将罗伯特·布莱克(Robert Blake)在加的斯之战中曾摧毁过该船队,不过船上大部分货物已被西班牙人运上岸。1702年,珍宝船队在维哥湾海战中再次被摧毁,但大部分的货物同样也被西班牙人安全运到了陆地上。所有这些战斗全都发生在近岸海湾,没有一次发生在外海。至于马尼拉船队,历史上只有四艘船被夺取。虽然战斗和风暴(1622,1715和1733年船队遭遇过大风暴)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但总的来说,珍宝船队仍然是历史上最成功的大型海军行动。
那些由于战斗或风暴而沉没的西班牙宝藏船一直是现代寻宝者和打捞者的主要目标,其中部分船只和宝藏已经被成功打捞并重现于世。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英文)Spanish treasure fleet
西班牙帝国
|
|
時間軸 |
- 天主教雙王
- 哈布斯堡王朝
- 黃金時期
- 監護征賦制
- 西印度新法
- 八十年戰爭
- 葡萄牙王政復古戰爭
- 波旁王朝
- 拿破崙入侵
- 拉丁美洲独立
- 自由憲法
- 卡洛斯戰爭
- 美西戰爭
- 德西條約
- 西班牙內戰
摩洛哥獨立(西撒哈拉衝突)
|
|
|
領土 |
- 南義大利和西西里島
- 那不勒斯
- 與神聖羅馬帝國的聯合
- 米蘭
- 尼德蘭
- 法蘭琪-康堤
- 葡萄牙
- 菲律賓
西太平洋(關島、馬里亞納群島、加羅林群島、帛琉、馬紹爾群島、密克羅尼西亞群島、摩鹿加群島)
- 北台灣
- 蒂多雷
- 佛羅里達
新西班牙(美國西部、墨西哥、中美洲、加勒比海)
- 海地
- 貝里斯
- 牙買加
- 千里達及托巴哥
- 秘魯
新格拉納達(巴拿馬、哥倫比亞、西部與北部蓋亞那、厄瓜多、巴西亞瑪遜河流域北端)
拉布拉他(阿根廷)
馬爾維納斯群島(福克蘭群島)
- 幾內亞
西屬北非(伊夫尼省、尤比角、西屬摩洛哥、西撒哈拉)
|
|
行政管理 |
|
|
行政區劃 |
總督轄區 |
|
|
皇家審問院 |
- 波哥大
- 布宜诺斯艾利斯
- 加拉加斯
- 加拉加斯
- 康塞普西翁
- 库斯科
- 瓜达拉哈拉
- 危地马拉
- 利马
- 马尼拉
- 墨西哥
- 巴拿马
- 基多
- 圣地亚哥
- 圣多明各
|
|
都督府 |
- 智利
- 古巴
- 危地马拉
- 菲律宾
- 波多黎各
- 圣多明各
- 委内瑞拉
- 尤卡坦
- 內部省
|
|
州 |
- Castilla de Oro
- 古巴
- 新安達魯西亞 (1501–1513年)
- 新安達魯西亞
- 新卡斯提爾
- 新托萊多
- 巴拉圭
- 拉普拉塔河
|
|
|
經濟 |
流通货币 |
- 銀圓
- Maravedí
- Escudo
- Colonial Real
|
|
貿易 |
|
|
|
軍事 |
著名軍隊 |
|
|
著名將領 |
|
|
著名航海家 |
- 克里斯多福·哥倫布
- 平松兄弟
- 斐迪南·麥哲倫
- 胡安·塞巴斯蒂安·埃爾卡諾
- 胡安·德·拉·科薩
- 胡安·龐塞·德萊昂
- 米格爾·洛佩斯·德萊加斯皮
- 阿爾瓦·努涅斯·卡韋薩·德·巴卡
- 阿隆索·德·奧赫達
- 瓦斯科·努涅斯·德·巴爾沃亞
- 安東尼奧·烏略亞
|
|
著名征服者 |
- 埃爾南·科爾特斯
- 法蘭西斯克·皮澤洛
- 佩德羅·德·巴爾迪維亞
- 佩德羅·德·阿爾瓦拉多
- 迭戈·德·阿爾馬格羅
- 潘菲洛·德·納爾瓦埃斯
|
|
|
西班牙征服相關條目 |
- 加那利群岛
- 哥伦比亚
危地马拉
- 墨西哥
- 秘鲁
- 尤卡坦
|
|
IondME7IY,ag0zZUp6GWW S6HHeDHTBKkhJJT,1,ff7L6,mE g,lhvE4J zWGhLL9q8G,AH1S0cNXdIA1HA46gP ZIaYg9eP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奥古斯特三世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二世) 波兰国王 萨克森选帝侯 立陶宛大公 奥古斯特三世(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二世) 在位 1734年 – 1763年10月5日 加冕 1734年1月17日 克拉科夫瓦维尔大教堂 頭銜 Augustus III, Dei Gratia rex Poloniae, magnus dux Lithuaniae, Russie, Prussiae, Masoviae, Samogitiae, Kijoviae,Volhyniae, Podoliae, Podlachiae, Livoniae, Smolensciae, Severiae, Czerniechoviae, nec non haereditarius dux Saxoniae princeps et elector etc 出生 1696年10月17日 德国萨克森德累斯顿 去世 1763年10月5日 德国萨克森德累斯顿 葬於 德累斯顿宫廷教堂王室墓地 前任 波兰国王:斯坦尼斯瓦夫 萨克森选王侯:弗雷德里克·奥古斯特一世 繼任 波兰国王:斯坦尼斯瓦夫·奥古斯特 萨克森选王侯:弗里德里希·克里斯蒂安 王后 玛丽亚·约瑟法 子嗣 弗里德里希·克里斯蒂安 西班牙王后玛利亚·阿玛利亚 巴伐利亚女选帝侯玛利亚·安娜·索菲亚 王子弗兰兹·泽维尔 法国王太子妃妃玛利亚·约瑟法 库尔兰公爵卡尔 公主,勒米尔蒙公主修道院院长玛利亚·克里斯蒂安, 特申公爵阿尔伯特 特里尔大主教克莱门斯·温斯拉 公主,托伦和埃森 公主修道院院长玛利亚·库尼贡德 更多 王室 韦廷王朝 父親 奥古斯特二世 母親 克里斯蒂安妮·埃伯哈汀妮 奥古斯特三世 ,有时被以绰号称为 撒克逊 或 臃肿者 (德語: August III. von Polen ; 波蘭語: August III. Sas, August III. Gruby ),在1733年到1763年间,为萨克森选王侯,称为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二世 (德語: Kurfürst Friedrich August II. ),在1734年到1763年间,为波兰国王和立陶宛大公,綽號「肥胖王」...
This page is only for reference, If you need detailed information, please check here
"AM Radio" redirects here. For the song by Everclear, see AM Radio (song). For the American musical group, see AM Radio (band). AM broadcasting is a radio broadcasting technology, which employs amplitude modulation (AM) transmissions. It was the first method developed for making audio radio transmissions, and is still used worldwide, primarily for medium wave (also known as "AM band") transmissions, but also on the longwave and shortwave radio bands. The earliest experimental AM transmissions were begun in the early 1900s. However, widespread AM broadcasting was not established until the 1920s, following the development of vacuum tube receivers and transmitters. AM radio remained the dominant method of broadcasting for the next 30 years, a period called the "Golden Age of Radio", until television broadcasting became widespread in the 1950s and received most of the programming previously carried by radio. Subsequently, AM radio's audiences have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