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
Multi tool use
本文介紹的是迁都后的周朝。關於战国的一个诸侯国,請見「
东周国 」。
周
前770年-前256年
綠色部分為東周王畿與諸侯國的疆域
京城
雒邑
国君姓氏
姬
君主
25
• 前770-前720
周平王(開國)
• 前314-前256
周赧王(亡國)
语言
上古漢語
兴衰
• 前770
平王东迁
• 前256
秦滅周之戰
先前国
继承国
周
秦
中国历史系列條目
史 前 時 代
舊石器時代
中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
黄河 文明
長江 文明
青銅器時代
传说時代 (三皇五帝)
夏 约前21世纪–约前17世纪
商 约前17世纪–约前11世纪
周 前11世紀 | 前256
西周 前11世紀–前771
东周前770–前256
春秋 前770–前403
戰國 前402–前221
秦 前221–前207 西楚 前206–前202
汉 前202 | 220
西汉 前202–8
新 8–23
玄漢 23–25 东汉 25–220
三国 220–280
魏220–265
蜀漢221–263
吳229–280
晋 265-420
西晋 265–316
东晋317–420
五胡十六国 304–439
南 北 朝 420 | 589
宋420–479
北魏 386–534
齐479–502
梁502–557 后梁 555–587
西魏535–557
东魏534–550
陳557-589
北周557–581
北齐550–577
隋 581–619
唐 618–907 武周 690–705
五代十国 907–979
辽 (契丹) 916–1125 西辽 1124-1218
定难军 881–982 西夏 1038-1227
宋 960 | 1279
北宋960–1127
南宋1127–1279
金 1115-1234
大蒙古國 1206–1271 元 1271–1368 北元 1368–1388
明 1368–1644 南明 1644–1662
後金 1616–1636 清 1636–1912
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 1912–1949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至今
中華民國 臺灣時期 1949至今
相关条目
中国史学史
中国历史年表
中国朝代
中国首都
中国语言
艺术史
经济史
教育史
科技史
法制史
新闻史
军事史
水军史
中国历史年表
东周 (前770年至前256年),是历史上对国都东迁以后的周朝的称呼,相对于之前国都在镐京的時期,即西周。东周 也是「春秋時代 」的开始。
東周京都於前770年自镐京(今陝西省西安市),东迁至雒邑(今河南省洛阳市)。传26王,前后515年。
周幽王死後,諸侯擁立原先被廢的太子宜臼為王,他就是周平王[1] [2] 。他即位第二年,見鎬京被戰火破壞,又受到犬戎侵扰,便遷都雒邑,史稱「東周」,以別於在這以前的西周。東周的前半期,諸侯爭相稱霸,持續了二百多年,稱為「春秋時代 」;東周的後半期,周天子地位漸失,亦持續了二百多年,稱為「戰國時代 」[3] 。
周平王東遷以後,管轄範圍大減,形同一個小國,加上被指有弑父之嫌,在諸侯中的威望已经大不如前。面對諸侯之間互相攻伐和兼併,邊境的外族又乘機入侵,周天子不能擔負共主的責任,經常要向一些強大的諸侯求助。在這情況下,強大的諸侯便自居霸主。中原諸侯對四夷侵擾則以「尊王攘夷」口號團結自衛,战国时代徐州相王、五国相王后各大诸侯纷纷僭越称王(吴、越、楚三国春秋時代已称王),周王权威進一步受損。
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年),发生“子带之乱”,襄王不能平,求救于晋文公,文公诛叔带,遂为伯而得河内地[4] 。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年),襄王为晋文公所迫,于河阳踐土會盟[5] 。
周定王元年(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之戎,欲观九鼎。定王使王孙满应设以辞,楚人遂去[6] 。
周赧王时,東周国势益弱,同时内部争斗不休,以至分为东周国和西周国,赧王迁都西周[7] 。周赧王八年(前307年),秦借道两周之间攻韩,周人两边都不敢得罪,左右为难[8] 。东西两周位于诸强国之间,不能同心协力,反而彼此攻杀[9] 。至赧王六十年(前255年),西周国为秦所灭,赧王死[10] ,七年后,东周国亦为秦所灭[11] 。
目录
1 历史
2 政治
3 東周藝術
4 相关作品
5 参考文献
6 研究書目
7 参见
历史
春秋时代
主条目:春秋时代
春秋时代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订《春秋》而得名。
一般而言,春秋时代从周平王五十年(前722年)起,直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或四十四年(前476年)为止,也有学者认为春秋時代应到三家灭智(前453年)或三家分晋(前403年),原因是即使到三家分晉,除秦、楚、齊等國外,還有其他大小王國。
战国时代
主条目:战国时代
由三家分晉,春秋時代結束,直到秦統一中國(公元前221年)這段時間,一般稱為戰國時代。
值得注意的是,東周王朝在戰國後期(前256年)即已被秦滅亡,所以戰國時代在時間上並不全然包含在東周裡面。
政治
这一时期是中国歷史的社会制度转变的时期,这一转变是以铁器的广泛使用为标志的,東周基本上進入了鐵器時代。
在东周时期,铁器被广泛使用。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从整体上来看人口不断成长,原来各诸侯国之间的无人地带,已不存在。各国因争夺土地或者水利资源,冲突时起。铜钱开始流行,甚至在楚国还出现了金币—郢钱,出现一定的商品经济和商人阶层。教育向平民普及。贵族与平民间的界限也被冲破。社会产生了一种革命性的变化,周王朝建立的宗法封建制度,已经不能适应这一变化[12] 。
东周君王
主条目:周朝君主家族树
周平王——宜臼(前772年至前720年)
周携王——余臣(前770年至前760年,或前771年至前750年)
周桓王——林(前719年至前697年)
周庄王——佗(前696年至前682年)
周僖王——胡齐(前681年至前677年)
周惠王——阆(前676年至前652年)
周襄王——郑(前651年至前619年)
周顷王——壬臣(前618年至公元前613年)
周匡王——班(前612年至前607年)
周定王——瑜(前606年至前586年)
周简王——夷(前585年至前572年)
周灵王——泄心(前571年至前545年)
周景王——贵(前544年至前520年)
周悼王——猛(前520年)
周敬王——匄(前519年至前477年)
周元王——仁(前476年至前469年)
周贞定王——介(前468年至前441年)
周哀王——去疾(前441年)
周思王——叔(前441年)
周考哲王——嵬(前440年至前426年)
周威烈王——午(前425年至前402年)
周元安王——骄(前401年至前376年)
周夷烈王——喜(前375年至前369年)
周显圣王——扁(前368年至前321年)
周慎靓王——定(前320年至前315年)
周赧王——延(前314年至前256年)
主要卿士
郑武公
郑庄公
虢公忌父
虢公林父
周公黑肩
周公忌父
宰孔
王子虎
周公阅
王叔桓公
王孙苏
召戴公
毛伯卫
单襄公
刘康公
周公楚
尹武公
王叔陈生
伯舆
单靖公
刘定公
单献公
成简公
单成公
刘献公
单穆公
刘文公
单武公
刘桓公
单平公
東周藝術
東周與西周的地理位置差異反應在藝術表現上,尤其是東周晚期的藝術作品,展現了多元的風貌與高水準的技術。或許受到孔子反對以人殉葬[13] 的影響,以低溫燒製的陪葬塑像(明器,又稱「冥器」、「盟器」)數量增加。
東周時期亦出現低溫綠色鉛釉器皿、質地鬆的打磨黑色器皿、高溫釉器皿等。有些陶器仿效最新流行的漆器,色彩鮮明,有些則仿效青銅器。另有模製與裝飾的陶瓦、陶磚。西周時期較少見的玉雕再次成為重要的陪葬品與個人飾物。青銅的應用不限於宗教禮儀用途,變得較為世俗,常用作結婚贈禮之居家裝飾。青銅鐘及青銅鏡逐漸流行,動物和怪獸圖騰則由色彩繽紛而樣式化的裝飾圖案所取代。東周墓葬出土有最早繪於絲絹上的畫作。此外,亦發現了漢代及唐代陪葬陶器的前身。[14]
相关作品
参考文献
^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徵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襃姒,尽取周赂而去。
^ 《清华简·系年》:幽王起师,回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曾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灭,周乃亡。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携惠王。立廿又一年,晋文侯仇乃杀惠王于虢。周亡王九年,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晋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师。
^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平王立,东迁于雒邑,辟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彊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初,惠后欲立王子带,故以党开翟人,翟人遂入周。襄王出饹郑,郑居王于氾。子带立为王,取襄王所绌翟后与居温。十七年,襄王告急于晋,晋文公纳王而诛叔带。襄王乃赐晋文公珪鬯弓矢,为伯,以河内地与晋。
^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二十年,晋文公召襄王,襄王会之河阳、践土,诸侯毕朝,书讳曰“天王狩于河阳”。
^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定王元年,楚庄王伐陆浑之戎,次洛,使人问九鼎。王使王孙满应设以辞,楚兵乃去。
^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赧王时东西周分治,赧王徙都西周。
^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秦借道两周之间,将以伐韩,周恐借之畏於韩,不借畏於秦。
^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东周与西周战,韩救西周。
^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秦昭王怒,使将军摎攻西周。西周君饹秦,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口三万。秦受其献,归其君於周。周赧王卒,周民遂东亡,东周王朝就此覆灭,不过原本西周公的附庸东周国暂未灭亡。
^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後七岁,秦庄襄王灭东周。
^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 《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 藝術與建築索引典—東周[永久失效連結 ] 於2011年3月18日查閱
研究書目
許倬雲著,鄒水傑譯:《中國古代社會史論——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流動》(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赵鼎新:〈新霸权迭兴的神话:东周时期战争和政治发展〉。
参见
中国主题
历史主题
周朝諸侯列國
西周及東周春秋时期諸侯國 (前1046年-前453年)
周王畿
周 (王)
重要諸侯國
秦國 (伯) · 吳國 (伯) · 齊國 (侯) · 魯國 (侯) · 燕國 (侯) · 蔡國 (侯) · 曹國 (伯) · 衞國 (侯) · 宋國 (公) · 晉國 (侯) · 楚国 (子) · 越國 (子) · 鄭國 (伯) · 陈国 (侯)
畿內諸侯國
酆國 (侯) · 溫國 (子) · 劉國 (子) · 榮國 (公) · 甘國 (公) · 樊國 (仲) · 尹國 (公) · 周國 (公) · 王叔國 (公) · 原國 (公) · 召國 (公) · 單國 (伯) · 詹國 (侯) · 鞏國 (伯) · 毛國 (伯) · 畢國 (公) · 應國 (公) · 井國 (伯) · 大骆国 (公)
位於山東省
祝國 · 聶國 · 紀國 (侯) · 鄅國 (子) · 邾國 (子) · 莒國 (子) · 向國 (子) · 極國 · 邿國 · 滕國 (侯) · 薛國 (侯) · 郳國 (子) · 濫國 · 郯國 (子) · 鄟国 · 郕國 (伯) · 宿國 (男) · 譚國 (子) · 遂国 · 須句國 (子) · 鄫國 (子) · 鄣国 · 淳于國 (公) · 郜國 (子) · 茅國 (伯) · 任國 · 邳国 · 牟國 (子) · 根牟國 · 於餘邱國 · 偪陽國 (子) · 郭國 (伯) · 顓臾國 · 铸国 · 陽國 (侯) · 费国 · 諸國 · 介國 · 阚国 · 过国 · 萊國 (公) · 戎國
位于今山东省的先秦列国
姬姓国
鲁国 · 曹國 · 滕国 · 郕国 · 郜國 · 邢国 · 茅国 · 阳国 · 極國
任姓国
姜姓国
齐国(姜齐) · 纪国 · 州国(淳于) · 鄣国 · 向国 · 㠱 国 · 逢国 · 北齐国
风姓国
己姓国
嬴姓国
偃姓国
有鬲
曹姓国
妘姓国
董姓国
鬷、(三㚇 )
妫姓国
姚姓国
姒姓国
杞国 · 谭国 · 鄫国 · 费国 · 斟鄩 · 斟灌
漆姓国
鄋瞒(长狄)
其他
莱国 · 有穷 · 寒国 · 王寿 · 莘国 · 戎國 · 郭國 · 牟國 · 根牟國 · 鄟国 · 薄姑 · 介國 · 甲父 · 厥国 · 贯国 · 於餘邱國 · 蔑国
本模板依照王克奇、王钧林主编的《山东通史·先秦卷 》(ISBN 978-7-01-008479-4)分类,所涉姓氏 及地望 可能存在争议,详细参见各国条目。
位於河南省
江国 · 檀國 (伯) · 殷國 (公) · 南燕國 (伯) · 鄢國 · 密国 · 胡國 · 焦國 (伯) · 共國 (伯) · 凡國 (伯) · 葛國 (伯) · 东虢国 · 杞國 (侯) · 謝國 (侯) · 申國 (侯) · 呂國 (侯) · 鄶國 · 戴國 (公) · 息國 (侯) · 黃國 (子) · 蓼國 (侯) · 繆國 · 番国 · 光國 (子) · 偪国 · 弦國 (子) · 滑國 (伯) · 邘國 (叔) · 蔣國 (伯) · 邶國 · 祭國 (伯) · 道國 · 柏國 (子) · 胙国 · 雍国 · 項國 · 頓國 (子) · 管國 (侯) · 姒國 · 蓐國 · 房國 (子) · 莘國 · 許國 (男) · 韋國 (伯) · 東不羹國 · 西不羹國
位於今河南省的先秦列國
姬姓國
王叔国 · 温国 · 劉國 · 荣国 · 甘國 · 单国 · 巩国 · 應國 · 原国 · 密国 · 胡國 · 焦國 · 共國 · 凡国 · 东虢国 · 北虢國 · 息國(鄎國) · 蓼国(鄝國、廖國、飂國) · 潘國(番國) · 滑國 · 邘国 · 蔣國 · 祭国 · 沈国 · 管国 · 霍国 · 胙国 · 雍國 · 韋國 · 卫国(康國) · 樊國 · 蔡國 · 聃国
子姓國
姞姓國
任姓國
姜姓國
己姓國
嬴姓國
偃姓國
蓼国(繆國)
妘姓國
隗姓國
祁姓國
厉姓國
妫姓國
柏姓國
姒姓國
其他
鄢國 · 邶國 · 道國 · 項國 · 頓國 · 檀國 · 姒國 · 蓐國 · 莘國 · 西不羹國 · 東國 · 盟國 · 越戲方 · 闕鞏國
本範本依照張民服主編的《河南省史•區域建置志 》及王貴民《春秋會要》(增訂本)分類,所涉姓氏 及地望 可能存在爭議,詳細參見各國條目。
位於山西省
西虢國 (公) · 北虢國 · 荀国 (侯) · 虞國 (公) · 魏國 (侯) · 賈國 (伯) · 霍國 (侯) · 耿國 · 楊國 (侯) · 倗國 (伯) · 霸國 (伯) · 冀国 · 黎國 (侯) ·
位於陝西省
酆國 (侯) · 樊國 (仲) · 周國 (公) · 召國 (公) · 詹國 (伯) · 毛國 (伯) · 畢國 (公) · 井国 (伯) · 梁國 (伯) · 北芮国 (伯) · 南芮国 (伯) · 小虢國 · 崇国 · 韓國 (侯) · 杜國 (伯) · 郝国 · 密须国
位於湖北省
鄀國 (子) · 軫國 · 鄂國 (侯) · 曾國 (侯) · 夔國 (子) · 羅國 (子) · 鄧國 (侯) · 權國 (公) · 鄖國 (子) · 絞國 · 賴國 · 鄾國 (子) · 廩國 · 穀國 (伯) · 貳國 · 州國 (公) · 庸国 · 麇国 (子) · 唐國 (侯) · 聃国 · 卢国 (侯) · 陰國
位於安徽省
沈國 (子) · 六國 (伯) · 英國 · 桐國 · 養國 (伯) · 蕭國 (侯) · 舒國 (子) · 舒庸国 · 舒鳩國 · 舒蓼國 · 舒龍國 · 舒龔國 · 舒鮑國 · 宗國 · 巢國 (伯) · 皖國 (伯) · 廬國 (子) · 鍾離國 (子) · 州來國 · 南胡國 (子) · 越章国 (子)
位於河北省
邢國 (侯) · 孤竹国
位於四川省
蜀國 · 巴國 (子) · 都國 · 西黃國 · 鱼国
位於江蘇省
邗国 · 鍾吾國 (子) · 彭国 · 徐國 (侯) · 奄国
東周戰國時期諸侯國 (前453年-前221年)
周王畿
周 (王) ·
東周國 (君) · 西周國 (君)
主要諸侯國
秦國 (王) · 燕國 (王) · 楚國 (王) · 趙國 (王) · 魏國 (王) · 韓國 (王) · 齊國 (王)
其他諸侯國
姜齊國 (侯) · 魯國 (侯) · 蔡國 (侯) · 衞國 (君) · 宋國 (王) · 晉國 (侯) · 越國 (王) · 鄭國 (伯) · 杞國 (伯) · 邾國 (子) · 薛國 (侯) · 郳國 (子) · 滕國 (侯) · 莒国 (子) · 任國 · 郯國 (子) · 费国 · 邳国 · 中山國 (王) · 蜀國 (帝) · 巴國 (子) · 苴國 · 安陵國 (君)
春秋历史事件
前期
平王东迁 · 携王余臣 · 莊公小霸 · 王侯伐鄭、周鄭交質 · 楚国称王 · 晋国分裂 · 共叔段之亂 · 王子带叛乱 · 周鄭交惡 · 東門之戰 · 北戎侵齐 · 曲沃克晉 · 齐灭纪
中期
管仲相齐 · 陳佗之亂 · 长勺之战 · 北杏之会 · 齐桓公称霸 · 九合诸侯 · 尊王攘夷 · 存邢救衛 · 召陵之盟 · 假道伐虢 · 葵丘之会 · 泓水之战 · 重耳流亡 · 城濮之战 · 践土之盟 · 殽之戰 · 秦霸西戎 · 赵盾主盟 · 下宮之難 · 问鼎中原 · 夏徵舒亂陳 · 若敖氏之乱 · 邲之战 · 鲁初税亩 · 鞍之戰 · 虫牢之盟 · 华元弭兵 · 鄢陵之战 · 晋悼公新政 · 湛阪之战 · 三桓分公室 · 栾盈之乱 · 弭兵之盟
后期
崔庆乱齊 · 晏婴相齐 · 子产相郑 · 兵役制 · 世兵制 · 伍子胥奔吴 · 单氏取周 · 鸡父之战 · 役人暴动 · 刺杀王僚 · 柏舉之戰 · 堕三都 · 槜李之战 · 卧薪尝胆 · 黄池之会 · 田恒弑君 · 越灭吴 · 徐州会盟 · 晉陽之戰 · 三家分晋(趙、韓、魏) · 邯郸之争 · 田氏代齐
中國歷史事件
傳疑時代
→ 夏朝 → 商朝 → 西周 → 東周(春秋 → 戰國) → 秦朝 → 漢朝 → 三國 → 晉朝/十六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國 → 宋朝/遼金夏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
戰國历史事件
前期
三家分晉(趙、魏、韓) · 士族崛起 · 李悝變法 · 魏滅中山 · 三晉伐齊 · 吳起變法 · 陰晉之戰 · 趙遷都邯鄲 · 田氏代齊 · 戰國七雄與泗上十二諸侯 · 棘蒲之戰 · 韓滅鄭之戰 · 濁澤之戰 · 周分東西 · 商鞅變法 · 邯鄲之難 · 桂陵、馬陵之戰 · 徐州相王 · 河西之戰 · 楚破越
中期
合縱連橫 · 桑丘之戰 · 五國相王 · 函谷關之戰 · 秦滅巴蜀 · 秦滅義渠 · 齊破燕 · 爭奪九鼎 · 稷下學宮 · 諸子百家 · 胡服騎射 · 宜陽之戰 · 趙滅中山 · 沙丘之亂 · 垂沙之戰 · 莊蹻起事 · 三國攻秦之戰 · 伊闕之战 · 齊秦互帝 · 齊滅宋 · 濟西之戰 · 田單復國 · 黔中之戰 · 將相和(完璧歸趙 · 澠池之會 · 負荊請罪) · 齊魏滅薛 · 鄢郢之戰(楚辭) · 遠交近攻 · 華陽之戰 · 閼與之戰 · 陘城之戰
後期
战国四公子 · 长平之战 · 邯鄲之戰(窃符救赵 · 義不帝秦 · 債台高築) · 秦灭周 · 鄗代之戰 · 都江堰、鄭國渠 · 河外之戰 · 諫逐客書 · 秦灭六国之战(荆轲刺秦王)
中國歷史事件
傳疑時代
→ 夏朝 → 商朝 → 西周 → 東周(春秋 → 戰國 ) → 秦朝 → 漢朝 → 三國 → 晉朝/十六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國 → 宋朝/遼金夏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
sSnZchlBPHjwu59V,x NbjpSpLbtOUBJ LsfAdQEfi5wbnN7h ik bfZ,IuwlEZXp8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奥古斯特三世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二世) 波兰国王 萨克森选帝侯 立陶宛大公 奥古斯特三世(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二世) 在位 1734年 – 1763年10月5日 加冕 1734年1月17日 克拉科夫瓦维尔大教堂 頭銜 Augustus III, Dei Gratia rex Poloniae, magnus dux Lithuaniae, Russie, Prussiae, Masoviae, Samogitiae, Kijoviae,Volhyniae, Podoliae, Podlachiae, Livoniae, Smolensciae, Severiae, Czerniechoviae, nec non haereditarius dux Saxoniae princeps et elector etc 出生 1696年10月17日 德国萨克森德累斯顿 去世 1763年10月5日 德国萨克森德累斯顿 葬於 德累斯顿宫廷教堂王室墓地 前任 波兰国王:斯坦尼斯瓦夫 萨克森选王侯:弗雷德里克·奥古斯特一世 繼任 波兰国王:斯坦尼斯瓦夫·奥古斯特 萨克森选王侯:弗里德里希·克里斯蒂安 王后 玛丽亚·约瑟法 子嗣 弗里德里希·克里斯蒂安 西班牙王后玛利亚·阿玛利亚 巴伐利亚女选帝侯玛利亚·安娜·索菲亚 王子弗兰兹·泽维尔 法国王太子妃妃玛利亚·约瑟法 库尔兰公爵卡尔 公主,勒米尔蒙公主修道院院长玛利亚·克里斯蒂安, 特申公爵阿尔伯特 特里尔大主教克莱门斯·温斯拉 公主,托伦和埃森 公主修道院院长玛利亚·库尼贡德 更多 王室 韦廷王朝 父親 奥古斯特二世 母親 克里斯蒂安妮·埃伯哈汀妮 奥古斯特三世 ,有时被以绰号称为 撒克逊 或 臃肿者 (德語: August III. von Polen ; 波蘭語: August III. Sas, August III. Gruby ),在1733年到1763年间,为萨克森选王侯,称为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二世 (德語: Kurfürst Friedrich August II. ),在1734年到1763年间,为波兰国王和立陶宛大公,綽號「肥胖王」...
This page is only for reference, If you need detailed information, please check here
"AM Radio" redirects here. For the song by Everclear, see AM Radio (song). For the American musical group, see AM Radio (band). AM broadcasting is a radio broadcasting technology, which employs amplitude modulation (AM) transmissions. It was the first method developed for making audio radio transmissions, and is still used worldwide, primarily for medium wave (also known as "AM band") transmissions, but also on the longwave and shortwave radio bands. The earliest experimental AM transmissions were begun in the early 1900s. However, widespread AM broadcasting was not established until the 1920s, following the development of vacuum tube receivers and transmitters. AM radio remained the dominant method of broadcasting for the next 30 years, a period called the "Golden Age of Radio", until television broadcasting became widespread in the 1950s and received most of the programming previously carried by radio. Subsequently, AM radio's audiences have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