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戒







































菩薩戒,菩薩修菩薩道時遵守的戒律,為尸羅的一種,漢傳佛教總名三聚淨戒。




目录






  • 1 概论


  • 2 漢傳佛教


    • 2.1 歷史發展




  • 3 藏傳佛教


  • 4 参见


  • 5 參考來源


  • 6 外部連結





概论


菩薩戒,漢傳佛教總名三聚淨戒,分成



  1. 攝律儀戒

  2. 攝善法戒

  3. 饒益有情戒



漢傳佛教


在漢傳佛教中,菩薩戒有二大傳統,第一個傳統來自於瑜伽行唯識派的《菩薩地持經》(出自《瑜伽師地論》中),最早由曇無讖傳入;第二個傳統則來自《大梵網經》的菩薩戒經,相傳由鳩摩羅什傳入。其中以《大梵網經》為主流。



天監十八年五月梁武帝敕寫《出家人受菩薩戒法卷第一》,其〈序〉中詳記本戒法所依據的經典以及編撰旨趣[1]


「戒本宗流,大抵有二:一出菩薩地持經,二出梵網經。......後有求那跋摩於祇洹寺,譯出菩薩善戒經。地持、善戒,大意相似,曲細推檢,多有不同。......世間所傳菩薩戒法,似欲依二經(地持經、梵網經),多附小乘行事。撰菩薩戒法,乃有多家。鳩摩羅什所出菩薩戒法。高昌曇景口所傳,受菩薩戒法。羅什是用梵網經。高昌云彌勒所集(地持經)。亦梵網經,長沙寺玄暢所撰菩薩戒法。京師有依優婆塞戒經撰菩薩戒法。復有依瓔珞本業經撰菩薩戒法。復有依觀普賢行經撰菩薩戒法。粗是所見,略出六家。......今所撰次,不定一經。隨經所出,採以為證。於其中間,或有未具,參以所聞,不無因緣。不敢執己懷抱,妄有所作。唯有撰次,是自身力集,為在家出家受菩薩戒法」。



歷史發展


漢傳佛教菩薩戒之起源:



  • 據《續高僧傳》卷一記載:波羅末陀、或稱拘那羅陀,華譯真諦三藏,西天竺人(西印度),五代十國梁大同十二年東來中土,時年三十餘歲。受梁武帝好遇,逢國難而往北齊、後赴東魏,在這之間,真諦法師述譯金光明經、攝大乘論、唯識論、、等。另有求受菩薩戒者,唯譯本僅『菩薩戒經二十二品』,擬返西攜大乘經論再來支那,以補缺憾,然遇風暴船翻未果。

  • 又據 僧肇法師於《梵網經》序:五代十國、大秦姚興 弘始三年,天竺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華譯童壽),以持菩薩戒故,偏誦此一心地法門品。以此品略明菩薩戒相,是故天竺(印度)持菩薩戒者無不皆誦。于當時有沙門慧融、道祥等八百餘人,請法師鳩摩羅什授菩薩戒。遂於逍遙園(或云長安草堂寺),共學士、沙門,手執梵文,翻譯經論五十餘部,唯此梵網經由鳩摩羅什自誦出而共譯之;一百二十卷六十一品,其中菩薩心地品第十,專明菩薩行地。是時慧融和道祥及三百人等,從筆受亦同誦持,即受菩薩戒,人各誦此品,以為心首。師徒義合,敬別錄此下卷之中偈頌已後所說戒相,獨為一卷,名作【《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十重四十八輕戒卷】。欲使仰希菩提者,追踪以悟理故,冀於後代同聞焉。說此為依【《梵網經》 心地品第十】受菩薩戒之始。

  • 另據《高僧傳》第二卷記載:曇無讖(曇摩懺)或名曇無懺,中天竺人,六歲喪父,隨母傭織氈毯為業。先受學於沙門達摩耶舍(譯為法明),後遇白頭禪師,授以樹皮涅槃經本。曇無懺並明解咒術,被稱為大咒師。後又往罽賓國,齎大涅槃前分十卷、并菩薩戒經菩薩戒本等,但其國多學小乘不信涅槃,乃東適龜茲,不久又復進到姑臧、止於傳舍,時相當於北宋時期。當時有張掖沙門道進,欲從懺師受菩薩戒,懺云:汝且先悔過(譬喻淨器,才能裝入甘露)。道進乃竭誠懺悔七日七夜,至第八日詣懺師求受,懺師忽大怒。道進更思惟:「是我業障未消嗎?」,乃戮力三年,且禪且懺,道進即於定中見釋迦文佛與諸大士授己戒法,而同那一夜有十餘人相同夢見與道進一樣的情境。道進欲詣懺師說之,未及至數十步,懺驚起唱言:「善哉!善哉! 已感戒矣,吾當更為汝作證」,次第於佛前為說戒相。 時沙門道朗亦同感夢中境、求為法弟,又從道進受戒者千餘人,傳受此戒法迄至于今。 另有別記云:《菩薩地持經》應是伊波勒菩薩傳來此土,後由曇無懺所傳戒。



梁武帝的《斷酒肉文》記載梁武帝為了說服漢傳佛教僧團不吃肉找漢傳佛教僧團眾長老討論不吃肉的問題,不過漢傳佛教僧團長老的回應是「律中無斷肉事及懺悔食肉法」「律中無有斷肉法」「又無懺悔食肉法[2]。梁武帝「問佛般泥洹時。優波離既親在坐。云何律文不斷食肉。」。不過漢傳佛教僧團長老無法解釋為何有些大乘經典中佛禁止吃肉,但實際上僧團遵守的戒律律文卻沒有禁止吃肉的規定[3]。這說明了當時僧團遵守的戒律並沒有不吃肉的規定,顯示當時僧團並沒有遵守梵網經菩薩戒,漢傳佛教僧團是在梁武帝發表《斷酒肉文》後才開始遵守梵網經菩薩戒不吃肉[4]



藏傳佛教


藏傳佛教的菩薩戒有兩個傳承,第一個傳承來自《虛空藏菩薩經》(寂天《入菩薩行論》與《學處要集》),第二個傳承來自無著《菩薩地論》(同樣出自《瑜伽師地論》之中)。



参见



  • 佛教戒律

  • 比丘戒



參考來源





  1. ^ 顏尚文. 梁武帝受菩薩戒及捨身同泰寺與「皇帝菩薩」地位的建立. 東方宗教研究: 43–89. 


  2. ^ 《斷酒肉文》:二十三日。會其後諸僧尼或猶云律中無斷肉事及懺悔食肉法。其月二十九日。又勅請義學僧一百四十一人義學尼五十七人。於華林華光殿使莊嚴寺法超。奉誠寺僧辯。光宅寺寶度等三律師。昇高座御席地施座。餘僧尼亦爾。

    制旨問法超等三律師曰。古人云。止沸莫若去薪。息過莫若無言。弟子無言乃復甚易。但欲成人之美使佛種相續與諸僧尼共弘法教。兼即事中亦不得默已。故今集會於大眾前。求律中意。聞諸。
    僧道律中無有斷肉法又無懺悔食肉法



  3. ^ 《斷酒肉文》:問佛般泥洹時。優波離既親在坐。云何律文不斷食肉。
    答此是接續前近教。
    問若言接近教。近教亦不明食肉。且涅槃前迦葉已持修行不食肉。法律若異此。則非優波離律。是異部家律。云何用此講說以化群僧。
    僧辯不復奉答。



  4. ^ 聖嚴法師《律制生活》佛教的飲食規制:制斷肉食,皆出大乘經律,小乘國家未能見到大乘經律,故未斷除肉食,也是很難怪的,我們不必攻擊他們。即在我們中國的佛教從東漢開始直到梁武帝時所有的僧侶弟子均未斷除肉食,到了梁武帝捨道信佛,聽了《涅槃經》以後,便極力主張素食,從他本人開始,並勸一切僧俗佛子,皆斷肉食,他以朝廷的力量,來影響社會,所收的效果,自然很大。從此之後,中國佛教的素食主義,也就形成風尚了。




维基文库标志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佛學大辭典/菩薩戒




外部連結



  • 敦煌本「出家人受菩薩戒法巻-序-」について--智〔ギ〕述・灌頂記「菩薩戒義疏」との関連を中心として

  • MBSC佛陀原始正法中心

  • 《本生經》二四六油教訓本生譚

  • 《臭穢經》

  • 梁高祖《斷酒肉文》

  • 《南傳菩薩道》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Prostitution

AM broadcasting

玄参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