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華人
海外華人 | |||||||||||||
---|---|---|---|---|---|---|---|---|---|---|---|---|---|
| |||||||||||||
總人口 | |||||||||||||
50,000,000 约占当地人口3.7%(2012年)[1][2][3][4] | |||||||||||||
分佈地區 | |||||||||||||
新加坡 | 2,571,000[5] | ||||||||||||
圣诞岛 以上当地相对多数 | 981[4] | ||||||||||||
泰國 | 9,349,900[6] | ||||||||||||
马来西亚 | 6,642,000[7] | ||||||||||||
美國 | 4,888,040[8] | ||||||||||||
印尼 | 2,832,510[9] | ||||||||||||
緬甸 | 1,637,540[10][11] | ||||||||||||
加拿大 | 1,769,195[12] | ||||||||||||
菲律賓 | 1,350,000[13] | ||||||||||||
秘魯 | 900,000-1,300,000[14] | ||||||||||||
越南 | 823,071[15] | ||||||||||||
俄羅斯 | 200,000–400,000[16][17] | ||||||||||||
澳大利亚 | 1,213,903[5] | ||||||||||||
柬埔寨 | 982,600[18] | ||||||||||||
法国 | 700,000[19] | ||||||||||||
韩国 | 1,643,611[20] | ||||||||||||
日本 | 730,890[21] | ||||||||||||
英國 | 466,000[22] | ||||||||||||
南非 | 300,000–400,000[23] | ||||||||||||
義大利 | 320,794[6] | ||||||||||||
印度 | 196,000[7] | ||||||||||||
老挝 | 190,000[8] | ||||||||||||
阿联酋 | 180,000[9] | ||||||||||||
巴西 | 300,000[10] | ||||||||||||
新西蘭 | 147,570[11] | ||||||||||||
西班牙 | 145,245[24] | ||||||||||||
巴拿马 | 135,000[12] | ||||||||||||
古巴 以上當地相對少數 | 114,242[13] | ||||||||||||
語言 | |||||||||||||
現代標準漢語(華語/普通话) 各種漢語(粵語、閩語、客語等)及當地語言 | |||||||||||||
宗教信仰 | |||||||||||||
主要佛教、道教、中國民間信仰與無宗教,次要天主教、基督新教,少數穆斯林與其他宗教 | |||||||||||||
相關民族 | |||||||||||||
中華民族(中國人) |
海外华人(或海外华裔)泛指自19世紀从中國移民到世界各地的华人及其后裔,或僑居海外的華人(华僑)。包括从明朝、清朝以来中国大陸、香港和澳門不同时期的移民及后代。
目录
1 定義
1.1 華人
1.2 辛亥革命
1.3 兩岸分治
2 分类
3 历史
4 語言
5 數量及分布
5.1 統計數據
5.2 前二十名海外華人人口
5.3 美加澳纽四国华人人口都会区排名
6 對待與遭遇
6.1 同化
6.2 職業
7 與官方的關係
8 各國內閣成員
8.1 現任
8.2 曾任
9 参考文献
9.1 引用
9.2 来源
10 外部連結
11 参见
定義
海外華人有多种定义,可以是Overseas Chinese的译名,而在不同情形下有著不同認知。這個詞可以代表著來自很多不同国家的公民,例如於印尼、泰國、馬來西亞、美國等国家所出生的華人後代。
華人
華人一詞在20世紀以前華人是指漢族。20世紀以後“華人”在狹義的概念上指漢族;廣義上不僅指漢族,還包括被漢族同化或在文化上與漢族文化具有一體性的人[25],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華裔第一至第六代為華人[來源請求]。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以前,定居在海外的漢族,在书籍上多以“唐人”的名稱出现。中华民国成立后,始用“華人”、“華僑”或“海外華人”等。在海外一直以來以均稱為唐人,但并不包含中国人,在普通话上则称为华人,一些華埠的正式名稱為唐人街。今日通用的“漢語/普通话/国语/華語/中国话”在中华民国成立以前,是未被廣泛教導和使用的。因此遷移海外福建人和广东人因为语言不通,难以交談良久,遂皆需倚靠各自的会馆和语言群來生存。
有項關於海外華人研究,定義了「非漢民族」海外華人的幾項條件:有證據可以證明他們曾在中國或源自中國;他們仍保有華人傳統文化;有華人習俗,且並非出身於所在國。於此定義下,「非漢民族」海外華人大約有七百萬,約佔海外華人總數的8.4%。[26]
辛亥革命
由於当年辛亥革命成功依靠大量海外華人支持,所以中華民國《國籍法》接受同時擁有中華民國國籍與他國國籍的双重國籍身分,將華裔定義为只要血統上具有華人血緣者,皆為華裔,接受海外華人入籍為中華民國國民。(请参看:印尼華人國籍問題)
兩岸分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第五条表示:
- 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出生在外国,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但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并定居在外国,本人出生时即具有外国国籍的,不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27]由此,根据定义,所有非雙重國籍的海外华人均未持有中國國籍(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香港居民和澳門居民及中華民國國籍);(生育旅行者的子女除外,但由于其依然长居于中國大陸境内,因此不是海外中国国籍华侨,更不是外籍华人)。
《中华民国国籍法》第二条表示:
- 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屬中華民國國籍:
- 一、出生時父或母為中華民國國民。
- 二、出生於父或母死亡後,其父或母死亡時為中華民國國民。
- 三、出生於中華民國領域內,父母均無可考,或均無國籍者。
- 四、歸化者。
- 前項第一款及第二款之規定,於本法修正公布時之未成年人,亦適用之。
第十一条
中華民國國民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經內政部許可,喪失中華民國國籍:
- 一、生父為外國人,經其生父認領者。
- 二、父無可考或生父未認領,母為外國人者。
- 三、為外國人之配偶者。
- 四、為外國人之養子女者。
- 五、年滿二十歲,依中華民國法律有行為能力人,自願取得外國國籍者。
- 依前項規定喪失中華民國國籍者,其未成年子女,經內政部許可,隨同喪失中華民國國籍。[28]根据以上定义,中华民国国民可以具有双重国籍,其拥有的外国国籍,不影响其中国国籍的认定与获得,也不免除兵役的义务。
分类
根据通行的定义原则,出于某种目的、需要、动机跨出国境,在国外长期居住的华人因已入籍所在國而称为海外华人。海外華人由于受到居住国国籍法的規定,華人、華僑在法律上有着严格的界限和区分:
华侨:亦被稱作“海外華僑”。中华人民共和国将華僑定义为:尚未加入外籍的中国公民,已取得住在国长期或永久居留权,并已在住在国连续居留两年,两年内累计居留不少于18个月;或尚未取得住在国长期或永久居留权的中国公民,但已取得住在国连续5年以上(含5年)合法居留资格,5年内在住在国累计居留不少于30个月,视为华侨。華僑的範疇不包括因公务出国、公派或自费留學生、外派劳务人員。华侨仍保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仍然受到中国法律保护。中华民国则将華僑全部归类为僑居於大陸地區、香港、澳門地區以外之國家或地區,具有中華民國國民身分或華裔證明文件。[29]。
華人:亦被稱作“海外華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一般不允許雙重或多重國籍的存在(香港和澳门居民除外),若已取得外國國籍且已丧失中國國籍的被称为“海外華人”,所以其法定身份已是外國人,受居住國法律保护,但在习惯上仍称中國大陸为國内。中華民國政府、香港特區政府、澳门特區政府皆認可雙重國籍存在,但如擔任中華民國、香港以及澳門公職,則須放棄外國國籍。若已取得外國國籍且未丧失中國國籍的中國公民,被称为中外双重國籍人,或海外華侨。
華裔:華人或者華侨在海外出生的后代[30],一般被稱之為華裔,華裔通常出生在非祖籍國的海外。在一些移民大國存在大量的華裔,如美國、加拿大、澳洲、新西兰等國,華裔成為這些國家少數民族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而中華民國國籍法採用血統主義,其生父或母存歿時,擁有中華民國國籍,其子女得為認可擁有。因此,中華民國國民(无论是否具有外國國籍)在海外所生子女,一律具有中华民國國籍,也被称为海外华侨。
历史
早在秦汉时期,在陆路方面,通过“丝绸之路”通往西域;在海路方面,有船舶通航到日本,这其中就有人留居他乡。[31]但是进入唐代以后,华侨史才真正开始。大题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1)唐代到南宋(618-1270)
(2)元代至清代中期(1271-1840)
(3)近代(1841-1949)
(4)当代(1949- )
華人跨洋或通过海路到外国侨居始于清代;早在明代,郑和下西洋开始了官方历史上第一次海上远征。郑和率领200艘船舰组成的船队在南洋各地访问。从1405年-1433年的28年時间里,郑和七下西洋,率船队远航30多个国家,最远抵达非洲东岸及红海沿岸港口。在西方殖民者入侵东南亚之前,从西亚移居到东南亚的阿拉伯人主要是在通商贸易的需要上移民至中南半島和海外。至15世纪后,特別是19世纪,西方国家相继侵入东南亚各地以后,随着东南亚各国逐步沦为殖民地,華人作为主要劳动力的來源而移居东南亚,跟隨已定居海外的親友赴東南亞學習做生意或從事劳工業越南的移民按照到達時期、原鄉籍及同化程度,被稱為明鄉(Minh Hương)、華(Hoa)及不同名稱。新加坡最古老的华人墓葬能追溯到1833年,此时华人只占小部分。[32]
在19世紀,是歐洲殖民主義發展到最高峰之時,也是世界大移民潮的開始。当时有很多欧美的殖民者缺乏資金聘請勞工,同時在康雍乾年間的福建與廣東却是個相對和平的時期,民间一般都富有,因此當時的華裔移民主要是做貿易生意為主。但嘉庆以后,人口過剩,大清的可耕地开始嚴重不足、官吏日益腐败、官民染上鸦片癮等,此时民间累積了過剩的勞力,此際欧美各國开始强盛,满清因此默許平民遠赴海外当歐美殖民地的劳工。清末太平天國平息後,民间發生饑荒的次數增加,產業被破壞得嚴重,贫穷程度已难以形容,到处有穷人和乞丐。上百万的廣東和福建人為改善生活,皆興起赴外謀生的意向。很多福建人選擇在東南亞與之前已定居海外的前輩學習和工作,廣東人也有不少,廣東台山有最多人移居英、美、加、澳、紐等美洲。在廣東珠江三角洲土客衝突時期,有些人被賣到秘魯、巴拿馬、墨西哥、古巴一带。在欧美工业革命期间,有大量華人为了淘金,被卖往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非和俄羅斯等国家当苦力,從事危險的工作,如開採金礦與鐵路工程等。当中有很多是契約華工,俗稱为「賣豬仔」。根据记载,被卖往中美洲殖民地的契約華工的命最苦,死亡人数逾半数以上,当中許多人被骗,契約到期也不得回家。在唐人的这段移民潮里,知识水平高者不多,成功變成商人的僅為少數,但有些確實衣錦還鄉,例如廣東的城樓便是華僑歸鄉所建。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50年代到1980年代間,嚴格限制公民移民的時期。1984年,英國主動洽詢香港主權是否轉移至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引起了香港另一次往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美國、拉丁美洲和其它地區的移民潮。1989年的天安門事件也引發了移民潮。移民潮在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之後逐漸平息,而不少移民外國的香港人有些已回流香港。許多香港原居民和香港人為了改善生活而移居至英國、荷蘭等国。
語言
海外華人使用的語言除了現代標準漢語及各種漢語外,也會使用居住國的當地語言。西方國家早期的華人移民通常使用粵語,而近期的華人新移民則使用普通話居多;在東南亞,南方漢語(主要為閩南、粵、客)則最常被使用。
數量及分布
目前的海外華人主要生活於东南亚、欧洲、北美地区。东南亚因邻近中国,自晚清起,就成为中国移民的目的地。當地為相對多數民族的新加坡及在當地為相對少數民族的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與越南。這些地區的海外華人,又被称为南洋华侨、南侨,主要来自的福建省與廣東省,以及後來的海南省。
晚清至民国时期时期,中国移民主要是前往東南亞和北美地区。1940年代海外華僑有1,100萬人,其中100萬分散在歐美各洲,有1,000萬分散在南洋群島,而這1,000萬人中,約有六七百萬是廣東人,假定廣東以3,000萬人口計算,每五個人中就有一個是華僑[33];惟而今海外华人总数约为五千万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人口尚可自由流动。其后,人口流动停滞。随着改革开放,自1980年代起,普通民众移民机会增多。隨著中國人的收入、教育程度資加,技術移民人數也開始增加,除了歐洲和北美洲,華人人口稀少的澳大利亞、紐西蘭也成了今天的熱門移民地,文化相對近且經濟發展的東南亞也有部分移民。而前往遙遠非洲、南美洲(如巴西)的也在有所增多[34]。
統計數據
洲/國家 | 當地對海外華人的稱呼 | 海外華人人口 | 佔當地人口比例 | 佔全球海外華人比例 |
---|---|---|---|---|
亞洲 | 36,276,784 (2006) | 0.8% | 78.7% | |
以色列 | 以色列華人 | 23,000 | 0.3% | 0.1% |
巴基斯坦 | 巴基斯坦華人 | -- | -- | -- |
印度 | 華裔印度人 | 186,461 (2005) | 0.02% | 0.5% |
韩国 | 朝鲜半岛华人 | 85,000 (2003) | 0.2% | 0.16% |
日本 | 日本華人 | 606,889 (2007) | 0.5% | 1.5% |
蒙古國 | 蒙古華人 | 11,323 | 0.4% | 0.03% |
朝鲜 | 朝鲜半岛华人 | 50,000 (2003) | 0.2% | 0.1% |
越南 | 越南華人、明乡人 | 1,263,570 (2006) | 3% | 2%-3% |
泰國 | 泰國華人 | 8,500,000 (2006)[6] | 14% | 11.7% |
印尼 | 印尼華人 | 8,800,000 (2010)[35] | 3.7% | |
马来西亚 | 馬來西亞華人 | 7,417,800 (2016)[36] | 23.4% | 12.1% |
新加坡 | 新加坡華人 | 3,700,300 (2009)[37] | 74.2% | 4.3% |
菲律賓 | 菲律賓華人 | 2,500,000 (2004) | 2% | 2.4% |
緬甸 | 緬甸華人、果敢族 | 1,300,000 (2003) | 3% | 2.1% |
柬埔寨 | 柬埔寨華人 | 150,000 (2003) | 1.2% | 0.2% |
文莱 | 汶萊華人 | 57,000 (2006) | 15% | 0.1% |
老挝 | 老撾華人 | 50,000 (2003) | 1% | 0.1% |
东帝汶 | 东帝汶華人 | - | 2% | - |
美洲 | 8,900,000 (2005) | 0.6% | 14.4% | |
伯利兹 | 華裔貝里斯人 | 700(2011) | 0.005% | 0.00002% |
美國 | 華裔美國人 / 美籍华人 | 3,794,673 (2010) | 1.2% | 6.8% |
加拿大 | 加拿大籍華人 | 1,769,200 (2016) | 5.1% | 3.4% |
巴西 | 巴西華人 | 360,000 (2006) | 0.10% | 0.4% |
秘魯 | 秘魯華人 | 2,500,00 | 1.08% | 0.4% |
巴拿马 | 巴拿馬華人 | 150,000 | 5% | 0.4% |
阿根廷 | 阿根廷華人 | 120,000 | 0.16% | 0.1% |
尼加拉瓜 | 尼加拉瓜華人 | 12,000[38] | -- | -- |
牙买加 | 牙買加華人 | 10,000 (2004) | 0.3% | 0.02 |
古巴 | 古巴華人 | 500 | -- | -- |
波多黎各 | 波多黎各華人 | -- | -- | -- |
苏里南 | 蘇利南華人 | -- | -- | -- |
智利 | 智利華人 | -- | -- | -- |
墨西哥 | 華裔墨西哥人 | -- | -- | -- |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华人 | -- | -- | -- |
哥斯达黎加 | 哥斯达黎加华人 | 9000(2008) | -- | -- |
多米尼加 | 多明尼加華人 | -- | -- | -- |
圭亚那 | 蓋亞那華人 | -- | -- | |
歐洲 | 1,700,000 (2006) | 0.2% | 4.1% | |
俄羅斯 | 俄羅斯華人、東干族、塔兹族 | 980,000[6] | 0.5% | 1.9% |
法国 | 法國華人 | 300,000 | 0.5% | 0.9% |
英國 | 英籍華人 | 500,403 (2008)[39] | 0.8% | 0.7% |
爱尔兰 | 愛爾蘭華人 | 16,533 (2006)[40] | 0.39% | |
義大利 | 義大利華人 | 111,712 | 0.19% | 0.2% |
西班牙 | 西班牙華人 | 99,000 (2006)[41] | 0.22% | 0.16% |
德國 | 華裔德國人 | 71,639 (2004)[42] | 0.1% | 0.1% |
奥地利 | 奧地利華人 | 25,000(2008)[43] | ||
荷蘭 | 荷蘭華人 | 44,713 (2006)[44] | 0.7% | 0.1% |
羅馬尼亞 | 羅馬尼亞華人 | 2,249 | -- | -- |
塞爾維亞 | 塞爾維亞華人 | -- | -- | -- |
保加利亚 | 保加利亞華人 | -- | -- | -- |
葡萄牙 | 葡萄牙華人 | -- | -- | -- |
瑞典 | 瑞典华人 | 26,824 (2012)[45] | 0.28% | 0.04% |
挪威 | 挪威华人 | 9,276 (2013)[46] | 0.02% | 0.01% |
冰島 | 冰岛华人 | 442 (2013)[47] | 0.01% | 0.001% |
芬兰 | 芬兰华人 | 8820 (2012)[48] | 0.01% | 0.01% |
卢森堡 | 卢森堡华人 | 700(2015)[49] | 0.01% | 0.01% |
大洋洲 | 1,000,000(2003) | 1.9% | 1.7% | |
澳大利亚 | 澳大利亞華人 | 866,200[50] | 4.3% | 1.3% |
新西蘭 | 華裔紐西蘭人 | 147,570 (2006) | 2.8% | 0.3% |
斐济 | 斐濟華人 | 6,000 (2000) | 0.5% | 0.01% |
巴布亚新几内亚 | 巴布亞新幾內亞華人 | -- | -- | -- |
汤加 | 東加華人 | -- | -- | -- |
萨摩亚 | 薩摩亞華人 | -- | -- | -- |
瓦努阿圖 | 萬那杜華人 | -- | -- | -- |
非洲 | 103,000 (2003) | 0.02% | 0.3% | |
南非 | 南非華人 | 100,000 (2003) | 0.2% | 0.3% |
坦桑尼亚 | 坦尚尼亞華人 | -- | -- | -- |
尚比亞 | 尚比亞華人 | -- | -- | -- |
阿尔及利亚 | 阿爾及利亞華人 | -- | -- | -- |
埃及 | 埃及華人 | -- | -- | -- |
摩洛哥 | 摩洛哥華人 | -- | -- | -- |
安哥拉 | 安哥拉華人 | -- | -- | -- |
佛得角 | 維德角華人 | -- | -- | -- |
博茨瓦纳 | 波札那華人 | -- | -- | -- |
喀麦隆 | 喀麥隆華人 | -- | -- | -- |
阿尔及利亚 | 阿尔及利亚华人 | -- | -- | -- |
賴索托 | 賴索托華人 | -- | -- | -- |
奈及利亞 | 奈及利亞華人 | -- | -- | -- |
肯尼亚 | 肯尼亞華人 | -- | -- | -- |
莫桑比克 | 莫三比克華人 | -- | -- | -- |
留尼汪 | 留尼旺華人 | 25,000 (1999)[51] | -- | -- |
马达加斯加 | 马达加斯加华人 | -- | -- | -- |
模里西斯 | 模里西斯華人 | 36,830 (2007) | 2.9% | 未知 |
塞舌尔 | 塞席爾華人 | -- | -- | -- |
統據數據使用當地政府數據或可信度最佳的估計。百分比可能因人口普查結果或估計結果而有所不同。
前二十名海外華人人口
統計數據來自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2005年的統計結果[52]。
國家 | 2005年人口 | 排名 |
---|---|---|
印尼 | 7,566,200 | 1 |
泰國 | 7,053,240 | 2 |
马来西亚 | 6,187,400 | 3 |
美國 | 3,376,031 | 4 |
新加坡 | 2,684,900 | 5 |
加拿大 | 1,612,173 | 6 |
秘魯 | 1,300,000 | 7 |
越南 | 1,263,570 | 8 |
菲律賓 | 1,146,250 | 9 |
緬甸 | 1,101,314 | 10 |
俄羅斯 | 998,000 | 11 |
澳大利亚 | 866,200 | 12 |
日本 | 519,561 | 13 |
柬埔寨 | 343,855 | 14 |
英國 | 296,623 | 15 |
法国 | 230,515 | 16 |
印度 | 189,470 | 17 |
老挝 | 185,765 | 18 |
巴西 | 151,649 | 19 |
荷蘭 | 144,928 | 20 |
美加澳纽四国华人人口都会区排名
美国数据为2015年资料[53][54],澳大利亚数据为2016年估算资料[55],纽西兰为2013年普查数据[56],加拿大为2016年统计数据[57]。
都会区主城市 | 华裔人口 | 所占比例 | 所属国 |
---|---|---|---|
纽约 | 739,144 | 3.7% | 美國 |
多伦多 | 631,045 | 10.8% | 加拿大 |
洛杉矶 | 528,248 | 4.0% | 美國 |
雪梨 | 488,102 | 10.1% | 澳大利亚 |
温哥华 | 474,655 | 19.6% | 加拿大 |
三藩市 | 460,252 | 10.2% | 美國 |
墨尔本 | 356,530 | 7.9% | 澳大利亚 |
圣荷西 | 169,026 | 8.8% | 美國 |
波士顿 | 133,241 | 2.8% | 美國 |
奥克兰 | 112,290 | 6.8% | 新西蘭 |
芝加哥 | 109,046 | 1.1% | 美國 |
华府 | 105,462 | 1.8% | 美國 |
布里斯本 | 99,632 | 4.4% | 澳大利亚 |
珀斯 | 99,293 | 5.1% | 澳大利亚 |
西雅图 | 98,949 | 2.7% | 美國 |
卡加利 | 89,670 | 6.5% | 加拿大 |
休士顿 | 86,246 | 1.4% | 美國 |
满地可 | 85,925 | 2.2% | 加拿大 |
费城 | 82,487 | 1.4% | 美國 |
沙加缅度 | 61,203 | 2.8% | 美國 |
埃德蒙顿 | 60,200 | 4.6% | 加拿大 |
达拉斯 | 57,325 | 0.8% | 美國 |
圣地牙哥 | 56,751 | 1.8% | 美國 |
檀香山 | 53,119 | 5.4% | 美國 |
河滨市 | 51,628 | 1.2% | 美國 |
阿德莱德 | 50,247 | 3.9% | 澳大利亚 |
亚特兰大 | 46,859 | 0.8% | 美國 |
渥太华 | 43,775 | 3.4% | 加拿大 |
迈阿密 | 34,210 | 0.6% | 美國 |
波特兰 | 31,533 | 1.4% | 美國 |
拉斯维加斯 | 30,329 | 1.5% | 美國 |
凤凰城 | 28,550 | 0.6% | 美國 |
明尼阿波利斯 | 24,721 | 0.7% | 美國 |
底特律 | 24,524 | 0.6% | 美國 |
巴尔的摩 | 24,092 | 0.9% | 美國 |
坎京 | 22,486 | 5.7% | 澳大利亚 |
奥斯汀 | 20,182 | 1.1% | 美國 |
對待與遭遇
由於克勤克儉、具有生意眼光和文化上的誤會,海外華人有時候會受到敵對的眼光與歧視(參閱反華情緒)。這樣的對待是否合理,時常是海外華人與本土主義者的爭論點。一個主要的爭論點就是海外華人在經濟上擁有著與人口比例差距甚鉅的影響力(支配了東南亞的經濟),以及他們對於後代的主體意識。如1998年印尼排華事件與馬來西亞的五一三事件即是諸多爭論點所引起的案例。
所在國的種族政策也有可能是雙方爭論的來源。在馬來西亞,海外華人傾向於讓各個族群在公家機關工作、大學入學等的機會平等。然而很多的馬來人以他們的族群需要保障的理由來反對。於是,定義一個人是馬來人、華人或其它「本地人」,在馬來西亞是個很敏感的政治問題。在議會中提出關於保障政策,對華人政治家而言是一個禁忌,會被視為煽動種族衝突。
在印度尼西亞,華人被禁止將孩童送去就讀正規的華人中等學校,具有文化象徵的事物(如農曆與華文招標)也是被禁止的;此一情況至2004年方解禁。
為了防止岐視,有些海外華人明確地以國別來辨認自身身份(即他們是從那個國家來,或目前居住在那個國家)。
在美國與加拿大,很多職業與鐵路相關的北美海外華人於十九世紀深受種族歧視之害。儘管今日有些不平等的法律已經廢除或不復施行,但兩個國家都曾經立法禁止華人入境移民,如美國有排華法案,加拿大有1923年華人移民法案。
同化
海外華人對於同化的接受程度,周遭國家的相互作用(參閱唐人街),與中國大陸的關係皆不盡相同。在泰國与柬埔寨,從強度同化与同化的政策,今日他們認為是泰國人或高棉人的身份,沒有華人的味道。在緬甸,華人很少與當地人通婚(甚至不與講其它方言的華人通婚),但又接受緬甸文化和維持華人傳統文化。印尼與緬甸皆禁止國民以外國語文(包括華文)命名;尤其於印尼,華人進入政府工作的前提是懂得印尼語及不通華文。惟至2003年,印尼政府同意海外華人在出生證明上用他們的華文名字或華文姓氏。
在越南,華文姓名以越南文拼寫。舉例:胡錦濤(漢語拼音:Hú Jǐntāo),轉成越文即「Hồ Cẩm Đào」。大多數情況越南人與華人姓名沒有明顯差別。在西方國家,華人普遍使用羅馬字母來拼寫中文姓名,或加上英文名稱(如Amy Chu),而名字使用所在國通用的名字的情況也很普遍。(另見:中文姓氏羅馬字標注)
而馬來西亞華人則維持公開的華人身分,並且接受華文教育和保有民間信仰。換句話說,馬來西亞華人始終堅持自己的根源,並無被當地人同化。[58]雖然他們有極少數因轉變信仰(伊斯蘭教)而受同化,但此情況並不常見。
與馬來西亞僅有一水之隔的新加坡,華人在當地佔大多數。新加坡華人語言以英語和華語為主,並與馬來西亞華人一樣,保留不少中華文化。
在菲律賓,很多年輕的海外華人被徹底同化,然而老一輩的華人則傾向被視為「外國人」。
華人也為一些國家帶來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如保留部分中華文化的越南;越戰結束後,大批人口逃往海外,未返中國。[59]
職業
東南亞國家的海外華人們已經奠定了他們的商業與財政地位。在北美洲、歐洲與大洋洲,華人所從事的職業則多樣化,範圍從餐飲業到重要類別如醫學、會計、投資、法律、藝術與教育等專業。
與官方的關係
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兩者皆與海外華人有著高度且複雜的關係。兩者皆成立中央部會來處理海外華人事務。
由於海外華人在1911年辛亥革命供應了絕大部分革命資金。抗戰时期,海外华人也提供了中華民國大量财力,支持抗日事业,另有数万人回国参战;当时中華民國空軍战斗机飞行员中华侨後裔几乎占了四分之三(在1950年代至1970年代,中華民國基於孫中山所建立的基礎,由中國國民黨的海外分部尋求海外華人社群支持),因此中華民國保障了海外華僑在立法機關的席次與華僑(僑居國外國民)的選舉名額。這些名額由中華民國各個政黨在立法院選舉(國會改選)時之「政黨票」獲得的票數比例來分配(僑選立委席次計入全國不分區,兩者共選出34席)。大多數當選人具有雙重國籍,惟於上任前必須放棄外國國籍,成為完全中華民國國民(華裔美國人可向美國在台協會辦理)。
海外华人亦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占有重要地位,上将叶飞即是菲律宾归侨,实业家陈嘉庚也出任政协副主席的要职。不过,中華人民共和國到了文革时期,与海外华人的联系受到严重影响,当时有海外关系甚至会受批斗,许多归侨都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改革开放后,對海外華人的政策恢复到原有水准并得到加强。在198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嘗試積極地在其它方面尋求海外華人的支持,尋求他們的技術與資金來幫助發展。現在,很多海外華人投資中國大陸,提供了包括財政來源、社會與文化網路、互相交流與機會。今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設有歸國華僑的席次。
各國內閣成員
現任
亞洲 | ||
国家 | 职位(姓名) | 備註 |
---|---|---|
新加坡 | 新加坡内阁 人民行动党 總理(李顯龍) | |
菲律賓 | 總統(罗德里戈·杜特尔特) | 2016年上任,外祖父為呂姓華人,祖籍福建廈門道[60](今泉州晉江)[61][62];出生於菲律宾自由邦南莱特省 |
泰國 | 副首相: 巴威·翁素万(2014—) | 巴威兼国防部长(2014—),自稱有華人血統[63] |
马来西亚 | 第七次馬哈迪内阁 希望联盟 部长: | |
文莱 | 财政部副部长(刘光明) | 2015開始擔任[65] |
北美 | ||
美國 | 美國內閣 交通部長(趙小蘭)共和黨 | 2017年開始擔任,2001年-2009年任美國勞工部長;祖籍上海嘉定,出生於台灣台北市 |
曾任
国家 | 职位(姓名) | 備註 |
---|---|---|
亞洲 | ||
泰國 | 首相列表
代理首相
| 1932年以来泰国37届首相中,约有一半具有华裔血统[67]
|
菲律賓 | 總統
內政部長(杰西·罗布雷多1958—2012,2010—2012,漢名林炳智) | 兩名總統為親母子;祖籍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角尾乡鸿渐村人(現为漳州龙海县角美镇鸿渐村)
林炳智為第二代華人,妻子是現任副總統莱妮·罗布雷多,漢名林安妮 |
马来西亚 | 第一次拉曼内阁 联盟 部长: | |
日本 | 内阁府特命担当大臣(行政刷新担当)
| 出生於東京都,第二代華人,父親谢哲信來自台灣台南 |
南美 | ||
苏里南 | 陈亚先1934—1999
| 皆為1980年-1982年在任;客家人、祖籍廣東惠陽,出生於荷属圭亚那阿尔比纳,1999年去世 |
北美 | ||
美國 | 美國能源部長(朱棣文) 美國商務部長(駱家輝) | 2009年-2013年在任;祖籍江蘇太倉,出生於圣路易斯 2009年 - 2011年在任;祖籍廣東台山,出生於西雅圖 |
加拿大 | 加拿大總督 (伍冰枝) 政府間事務兼體育部長(莊文浩) | 1999年 - 2006年在任;祖藉廣東台山, 出生於香港 2012年在任;出生於安大略威靈頓縣,父親來自香港 |
大洋洲 | ||
澳大利亚 | 黄英贤
| 出生于马来西亚亚庇 |
新西蘭 | 黃徐毓芳
| 皆為2008年-2010年在任,出生于中國上海 |
非洲 | ||
模里西斯 | 藝術和文化部長(曾繁興) | 1996年-2000年在任;客家人、祖籍廣東梅州市梅縣,出生於路易港[70][71] |
参考文献
引用
^ 张明爱. Reforms urged to attract overseas Chinese. China.org.cn. 2012-03-11 [2012-05-28].
^ Hu meets overseas Chinese organizations leaders|Politics. chinadaily.com.cn. 2012-04-09 [2012-05-28].
^ President meets leaders of overseas Chinese organizations. English.gov.cn. 2012-04-09 [2012-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28).
^ Huiyao Wang. CHINA’S COMPETITION FOR GLOBAL TALENTS: STRATEGY, POLICY AND RECOMMENDATIONS (PDF). Asia Pacific: 2. 2012-05-24 [2012-05-28].
^ Population in Brief 2015 (PDF). Singapore Government. September 2015 [14 February 201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16 February 2016). 已忽略未知参数|df=
(帮助)
^ 6.06.16.2 Thailand Bureau of East Asian and Pacific Affair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ROC date”的<ref>
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 Population by States and Ethnic Group.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inistry of Communications and Multimedia, Malaysia. 2015 [12 February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12 February 2016).
^ ASIAN ALONE OR IN ANY COMBINATION BY SELECTED GROUPS: 2016. U.S. Census Bureau. [15 October 2016].
^ Kewarganegaraan, Suku Bangsa, Agama dan Bahasa Sehari-hari Penduduk Indonesia Hasil Sensus Penduduk 2010. Badan Pusat Statistik. 2011. ISBN 9789790644175.
^ CIA World Factbook. Cia.gov. [2012-05-07].
^ Burma. State.gov. 2011-08-03 [2012-05-07].
^ [1] (Ethnic origins, 2011 counts, for Canada, provinces and territories - 20% sample data)
^ PRIB: Senate declares Chinese New Year as special working holiday. Senate.gov.ph. 2013-01-21 [2016-04-14].
^ The World Factbook —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www.cia.gov.
^ General Statistics Office of Vietnam. Kết quả toàn bộ Tổng điều tra Dân số và Nhà ở Việt Nam năm 2009–Phần I: Biểu Tổng hợp: 134/882. [2012-12-13].
^ Larin, Victor, Chinese in the Russian Far East: Regional views, (编) Akaha, Tsuneo; Vassilieva, Anna, Crossing National Borders: human migration issues in Northeast Asia,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Press: 47–67, 2006, ISBN 92-808-1117-7
^ Zayonchkovskaya, Zhanna, МИГРАЦИЯ ВЫШЛА ИЗ ТЕНИ. На вопросы Виталия КУРЕННОГО отвечает заведующая лабораторией миграции населения Института народно-хозяйственного прогнозирования РАН Жанна ЗАЙОНЧКОВСКАЯ (Migration has left the shadows. Zhanna Zayonchkovskaya, Director of the Population Migration Laboratory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Forecasting Institute of the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 answers Vitaly Kurrenoy's questions), Otechestvennye Zapiski, 2004, 4 (19) [2009-01-20]
^ Vohar Cheath. THE SON OF THE KHMER EMPIRE Be informed that FB Account Sokheoun Pang is Fake Created by CPP Supporter to Defame and Complicate Me. Mine is Khmer Sovannaphumi. Translated from Khmer by Ah Tree Teuk Si Iv. Radio Free Asia. 2012-02-01 [2014-10-05] (英语). 参数|title=
值左起第103位存在零宽空格 (帮助)
^ "Chinois de France" ne veut rien dire. Slate.fr. [18 March 2015].
^ 2016 Immigration Census, 통계연보(글내용) < 통계자료실 < 출입국•외국인정책본부. Immigration.go.kr. 2017-06-21 [2017-12-15].
^ 平成23年末現在における外国人登録者統計について 法務省(Number of foreign residents by as of 2011). Ministry of Justice. 2012-02-22 (日语).
^ Check Browser Settings. Neighbourhood.statistics.gov.uk. [18 March 2015].
^ Liao, Wenhui; He, Qicai. Tenth World Conference of Overseas Chinese: Annual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Regional Academic Activities Report (translated).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asporic Chinese Studies. 2015, 7 (2): 85–89.
^ Población extranjera por sexo, país de nacionalidad y edad (hasta 85 y más)., Avance del Padrón a 1 de enero de 2009. Datos provisionales, Spain: Instituto Nacional de Estadística, 2009 [2009-06-13]
^ 金惠俊ㆍ梁楠《韓國華人華文文學初探》
^ "A Survey of the Study on Huanqiao-Huaren in PRC (1950-2000) —With Reference to the Study on Ethnic Minority Huanqiao-Huaren".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12).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 全国人大法规库. 2005-05-25 [2014-12-05] (中文(中国大陆)).
^ 中华民国国籍法. 全国法规资料库. 民国95年1月27日 [2006-01-27] (中文(中国大陆)). 请检查|date=
中的日期值 (帮助)
^ 華僑身分證明條例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第五条,海外出生的大部分華人/唐人/華夏族/中國人后代为非中國公民,一般称华裔(在香港一些小數族裔群體中,有時會稱對方非华裔或华裔)。
^ [2][永久失效連結],海上丝绸之路与华侨华人——基于潮汕侨乡及海外潮人的历史考察
^ [3]
^ 關於解放廣東的若干問題*(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三日)中国共产党新闻—《葉劍英軍事文選》
^ 海外华侨华人总数约5000万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JP2012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Malaysia, Background Notes, Malaysia: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2016年7月 [2009-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2)
^ 存档副本 (PDF). [2010-10-1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0-09-22). 已忽略文本“2011-12-10” (帮助)
^ Rank and statistics of Han Chinese worldwide on joshuaproject.net
^ "Population of the UK, by ethnic group, 2001" (Note that in UK usage Asian in this context refer to South Asia). [2006-06-23].
^ 存档副本. [2007-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30).
^ Instituto Nacional de Estadística: Padrón 2006
^ Federal Statistical Office Germany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eu-china1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Dutch Census Bureau (excludes ethnic Chinese not from China)
^ Fortsatt ökning av utrikes födda i Sverige.
^ 挪威华源移民(华侨+归化第一代及第二代挪威籍华人)人口统计. [2016-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2).
^ 历年归化冰岛国籍的华人人数统计和具有永居的华侨统计.
^ 芬兰居民而第一语言汉语(包括各方言).
^ 卢森堡华人华侨统计.
^ 2071.0 - Reflecting a Nation: Stories from the 2011 Census, 2012–2013
^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al Foundation 1999
^ 存档副本. [2016-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23). 已忽略文本“2011-01-04” (帮助)
^ 2011-2015 American Community Survey.
^ List of U.S. cities with significant Chinese-American populations.
^ Your demographic resource centre.
^ 2013 Census QuickStats by location.
^ Data products, 2016 Census.
^ 华人仍保留文化特征 马华总会长:没被同化感自豪.
^ The Urban History of the Southeast Asian Coastal Cities.
^ 曾是幫派分子、對同學開槍、持刀捅死人、自戀型人格障礙…你不知道的菲律賓狂人杜特蒂. 2017年11月14日 [2018年8月11日].
^ 光荣家族的灵魂人物:菲律宾总统背后的伟大母亲. 新浪新聞. 2018年4月9日 [2018年8月9日].
^ 杜特爾特的華人血統. 亞洲週刊. 2016年11月6日 [2018年8月11日].
^ “我也有华人血统!” 泰国副总理就不当言论郑重道歉!. 鳳凰手機網. 2018年7月17日 [2018年8月10日].
^ 稀土廠左右關丹選情. 星洲網. 2013年4月15日 [2018年8月9日].
^ 汶莱内阁改组-苏丹掌大权-胞弟除名. e南洋. 2015年10月22日 [2018年8月9日].
^ 泰国名人介绍(3). 愛泰風情. 2014年 [2018年8月10日].
^ 【东盟】泰国历史与泰国政坛的华人血统. 新浪博客. 2012年4月24日 [2018年8月10日].
^ 阿基诺三世为什么称三世?菲律宾总统阿基诺三世和简介及生平. 歷史之家. 2016年11月25日 [2018年8月10日].
^ 大马前海南会馆总会长朱运兴先生. 中新海南網. 2004年3月23日 [2018年8月10日].
^ 毛里求斯的华人部长曾繁兴:从毛里求斯到中国 我用了一生的时间. 金羊網. 2017年8月7日 [2018年8月9日].
^ 2012 CCTV 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评选. 中国网络电视台. 2014年 [2018年8月9日].
来源
- 书籍
- 陳烈甫:《華僑學與華人學總論》(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
- 李安山:《中國華人華僑學》〈中國華人華僑學的科學定位與研究對象〉(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 顏清湟:《海外華人的社會變革與商業成長》(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5)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海外華人 |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 王柯:〈華僑與他們的公共空間〉(2012)
- 王赓武:〈中国革命与海外华人〉。
- 王赓武:〈从历史中寻求未来的海外华人〉。
- 王赓武:〈移民地位的提升:既不是华侨,也不是华人〉。
- 海华门:〈海外华人,同出一门〉[永久失效連結](2014)
参见
归侨、归国华侨
中華民族、中華文化
大中華地區、漢字文化圈
炎黄子孙、唐人
- 唐人街
- 寻根
香蕉人(廣州話稱為「竹升」)- 华人诺贝尔奖得主列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