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菩萨
































文殊菩萨像,汕头市天坛花园




文殊菩薩像,印度公元9世紀波羅王朝,現藏於檀香山藝術學院。


文殊菩萨(梵語:मञ्जुश्री Mañjuśrī),又称文殊师利菩萨曼殊室利菩萨,亦称妙吉祥菩萨,佛教四大菩萨之一,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菩萨,代表智慧。因德才超群,居菩薩之首,故稱法王子。文殊菩薩的名字意譯為“妙吉祥”、“妙乐”(英文:Gentle Glory);Mañju,音译爲“文殊”或“曼殊”,意為美妙、雅致,śrī,音译爲“师利”或“室利”,意為吉祥、美觀、莊嚴。


在佛教中,文殊菩萨被视为三世古佛、七佛之母。《聖無動尊大威怒王秘密陀羅尼經》云:“妙吉祥菩薩,是三世覺母。”根据佛教经典,文殊菩薩於無量阿僧祇劫前早已成佛,是空寂世界的『大身如來』、平等世界的『龍種上尊王如來』,現在世為『歡喜藏摩尼寶積如來』。在燃燈佛將成佛時,倒駕慈航為『妙光菩薩』,為燃燈佛說法,如今化現為菩薩,協助釋迦牟尼佛度化眾生。未來文殊師利還要在無垢世界成佛,號『普現如來』,故文殊師利菩薩是三世古佛。文殊在往昔時,曾為七佛之師;《處胎經》云:「昔為能仁師,今為佛弟子。二尊不並立,故我為菩薩。」义為古佛乘願再來,助佛渡众。妙吉祥於古印度舍衛國誕生時,出現十種吉祥之瑞兆:一、光明滿室,二、甘露盈庭,三、地湧七珍,四、神開伏藏,五、雞生鳳子,六、豬誕龍豚,七、馬產麒麟,八、牛生白澤,九、倉變金粟,十、象具六牙;故稱為妙吉祥。佛经曾记载文殊啟發善財童子一路向南与善知識参学,又教化龍女八歲成佛,及領導阿難尊者於鐵圍山結集大乘經藏。


文殊的形象爲駕青獅、持寶劍,骑狮表威猛,持剑表智慧。文殊在佛教中是智慧的象征,其注重一切般若,被称智慧第一。一般在造像中,文殊作为胁侍位於释迦佛的左侧,与释迦佛、普贤菩萨并称為華嚴三聖。


释迦牟尼佛在经中预言了文殊菩萨将住在中國五台山(清凉山),故五台山被视为文殊道场。漢明帝時,攝摩騰及竺法蘭二聖僧來震旦(中国),帝問:「此土豈有聖人居化耶?」曰:「清涼山為文殊大士所居。」故建伽藍,度僧居之。於中台有智慧燈,虔誠拜之,即現奇蹟。




目录






  • 1 在佛教的地位


  • 2 文獻記載


  • 3 傳說


  • 4 汉传佛教


    • 4.1 文殊道場


    • 4.2 閻浮化生


    • 4.3 贊頌詩歌


    • 4.4 聞名利益


    • 4.5 五字真言


    • 4.6 一行三昧




  • 5 日本傳承


  • 6 参考文献


    • 6.1 引用


    • 6.2 來源




  • 7 外部链接


  • 8 參見





在佛教的地位




文殊菩薩像,現藏於大英博物館。


文殊菩萨指導的弟子很多已成佛,所以經中常稱祂為佛母、諸佛之師。但為方便教化,利益眾生,現乃倒駕慈航,化作菩薩,一方面協助釋迦牟尼佛弘法利生,一方面與普賢、觀音、地藏等诸大菩萨普度眾生,在汉传佛教中称祂们为“四大菩萨”。


文殊菩萨的造像一般是天人衣著,頂結五髻或者戴「五佛冠」表佛五智,骑狮表示威嚴猛厲、所向披靡、無堅不摧、戰無不勝,持剑或手持如意、金蓮;相传著名的滄州鐵獅子(又名:镇海吼),本來也是鑄造為文殊菩薩座騎。或作一手持書卷,一手執寶劍,意為智慧無礙。持剑在佛教中有重要表征意义,象徵以智慧劍斬煩惱結。在玄奘所譯的《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把般若比喻作能斬斷金剛的利器,文殊師利就是智慧的化身,祂自己的非凡成就以及教人成佛之豐功偉業,無不是憑藉著智慧這把利劍。學佛者無不祈望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只有修智慧,才能明是非,除十惡,修十善,離塵垢,淨性體,度有情,入涅槃。而這把利劍,就是透過五蘊,照見空性,色空不二,有無圓融,一行三昧,常樂我淨。




文殊菩薩駕乘獅子,手持如意。(香港萬佛寺文殊菩薩亭)


藏傳佛教中,文殊菩薩形像通常右手持劍,左手持莲花,花上有一部經典,代表智慧的思維。其忿怒相是大威德金剛。



文獻記載


文殊菩萨在常在佛经中出现,且常以讯问者的身份请佛陀讲法。经中有不少单独介绍文殊菩萨的片段,且授记文殊菩萨会常住在中国的五台山爲众生说法:



  • 《首楞嚴三昧經》云:「過去久遠無量無邊阿僧祇劫,爾時有佛,號『龍種上如來』……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名龍種上如來,國名平等,乃至爾時平等世界,龍種上如來豈異人乎?即文殊師利法王子。」

  • 《菩薩瓔珞經》曰:「過去無數阿僧祇劫有佛,名『大身如來』……剎號空寂,正於此處成無上等正覺……爾時大身如來,今文殊師利是。」

  • 《大寶積經.文殊師利授記會》載:「此菩薩自往昔那由他阿僧祇劫以來,發十八種大願,嚴淨佛國,當來成佛,號為『普現如來』,其佛土在南方,號離塵垢心世界、無垢世界。」

  • 《心地觀經》說:「三世覺母妙吉祥」。

  • 《妙法蓮華經》序品:「往昔日月燈明佛,未出家時有八子,聞父出家成道,皆隨之出家。時有一菩薩名『妙光』,佛因之說法華經。佛入滅後,八子皆以妙光為師,妙光教化之使次第成佛,其最後之佛名『燃燈』,其妙光即文殊也。」可知,文殊師利居八代之首,燃燈佛為釋迦世尊之老師,故文殊師利菩薩乃釋迦如來九代之祖也。

  • 《放钵經》曰:「今我得佛,皆是文殊師利之恩也;過去無央數諸佛,皆是文殊師利弟子;當來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間小兒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

  • 《文殊師利法寶藏陀羅尼經》云:「爾時世尊告金剛密跡主菩薩言:『我滅度後,於此贍部洲東北方,有國名大振那(中国古名秦国之转译),其國中有山號曰五頂(即五台山)。文殊師利童子遊行居止,為諸眾生於中說法。』」

  • 《央掘魔羅經》:「爾時世尊告波斯匿王言:北方去此過四十二恆河沙剎,有國名常喜,佛名歡喜藏摩尼寶積如來,在世教化。(中略)彼如來者豈異人乎?文殊師利即是彼佛。」文殊師利菩薩就是摩尼寶積佛。全名南無歡喜藏摩尼寶積佛,此佛以無漏聖道之法寶積集莊嚴,成就佛道,故稱寶積佛。大智度論卷九(大二五·一二四中):‘以無漏根力覺道等法寶集故,名爲寶積;(中略)應當出生時亦多諸寶物生,或地生、或天雨種種寶集故,名爲寶積。

  • 《放缽經》:“今我得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威神尊貴,度脫十方一切衆生者,皆文殊師利之恩,文殊師利本是我師。過去無央數諸佛,皆是文殊師利弟子,當來成佛者,亦是其威神勢力所致,譬如世間小兒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

  • 《聖無動尊經》中說:“妙吉祥菩薩是三世佛母,故名文殊師利。”



傳說


根據《斯瓦揚布往世說》所記載的傳說,現時的加德滿都谷地本來是一座名為「納格達哈」(梵語:Naga Dah,意思就是「蛇湖」)的大湖泊。後來文殊師利菩薩來到,用劍把湖的南面一座山峰劈開,把湖水及住在湖裡的大蛇瀉走,形成了今日的加德滿都谷地。文殊菩薩還以自己的名義在這裡建立了一座城,名為曼殊帕坦,就是今日的德瓦帕坦。而那個把湖水瀉走山峽,今日被稱為佐帕爾(Cophara)。


又據傳說,預知釋迦牟尼佛將在倫比尼園出世,而當時尼泊爾(加德滿都)還是一片荒涼沼澤地,於是文殊菩薩慈悲為懷,不避艱辛,提前二十餘年,率領弟子數十人,至尼泊爾移山填沼建造城池,以迎接偉大佛陀降臨人間。尼泊尔苏瓦揚布拿寺的猕猴是他头虱化身。



汉传佛教



文殊道場


八十卷本《華嚴經》曰:“東北方有處,名清涼山(五台山),從昔以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文殊師利,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一萬人倶,常在其中,而演說法。”《文殊師利法寶藏陀羅尼經》云:「爾時世尊告金剛密跡主菩薩言:『我滅度後,於此贍部洲東北方,有國名大振那(中国古名秦国之转译),其國中有山號曰五頂(即五台山)。文殊師利童子遊行居止,為諸眾生於中說法。』」對照經文,人們確定此五頂山、清涼山即是山西省五臺縣境內的五台山,故此地被公認為文殊菩萨道场,並雄踞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漢明帝時,攝摩騰及竺法蘭二聖僧來震旦(中国),帝問:「此土豈有聖人居化耶?」曰:「清涼山為文殊大士所居。」故建伽藍,度僧居之。於中台有智慧燈,虔誠拜之,即現奇蹟。



閻浮化生


在《佛說文殊師利般涅槃經》中,佛告跋陀波羅:“此文殊師利有大慈悲,生舍衛國多羅聚落梵德婆羅門家。其生之時,家內屋宅化如蓮華,從母右肋出,身紫金色,墮地能語如天童子,有七寶蓋隨覆其上,詣諸仙人求出家法,諸婆羅門,九十五種諸論議師,無能酬對,唯於我所出家學道。……住首楞嚴定,以此三昧力,出現於十方,於佛滅度後,五千四百歲,於其本生處,示現入涅槃。”



贊頌詩歌


凈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印光大師賦詩頌揚文殊菩薩曰:“文殊菩薩德難量,久成龍種上法王。因憐眾生迷自性,特輔釋迦振玄綱。為七佛師體莫測,作菩薩母用無方。常住寂光應眾感,萬川一月影咸彰。”



聞名利益


《般涅槃經》云:“若聞文殊名,或見形像者,百千劫中不墮惡道。若稱念文殊名,設有重障者,不墮阿鼻極猛火處,常生他方清凈國土,值佛聞法,得無生忍。”



五字真言


《文殊真實名經》(梵文:Mañjuśrījñāmasaṃgīti Sutra)中,佛陀讚嘆文殊師利菩薩廣大功德,並說其文殊師利心咒:「嗡啊惹巴紮那」或“阿啰跛者曩”,梵文天城體:“अ र प च न”,梵文轉寫:“Om A Ra Pa Ca Na”,藏音:“Om A ra Pa Tsa/Za Na Dhih” 。藏傳咒比漢譯多最後一個音節“地”,被認為是“一切覺者對智慧的體驗”。


據《金剛頂經·曼殊室利菩薩五字心咒陀羅尼品》曰:「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有能受持此陀羅尼者,即入如來一切法平等,一切文字亦皆平等,速得成就『摩訶般若』。纔誦一遍,如持一切八萬四千修多羅藏。汝今善聽,諦思惟之:阿(a)者是無生義,囉(ra)者清淨無染,離塵垢義;跛(pa)者亦無第一義諦,諸法平等;者(ca)者諸法無有諸行;娜(na)者諸法無有性相,言說文字皆不可得。以娜字無性相故,者字無有諸行。者字無有諸行故,跛字無第一義諦。跛字無第一義諦故,囉字無有塵垢,囉字無有塵垢故,阿字法本不生;阿字法本不生故,娜字無有性相。汝知此要,當觀是心,本來清凈,無可染著,離『我』、『我所』、分別之相。入此門者,名『三摩地』,是真修習。當知是人,『如來』印可,功德殊勝。」



一行三昧


在《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中,文殊師利為了向大眾介紹“一行三昧”的修持方法,故請問釋迦佛世尊說法。言:“世尊,云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一相,繫緣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當先聞般若波羅蜜,如說修學,然後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緣,不退不壞,不思議,無礙無相。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閑,捨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不思議佛法等無分別,皆乘一如,成最正覺,悉具無量功德、無量辯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盡知恒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阿難所聞佛法,得念總持,辯才智慧於聲聞中雖為最勝,猶住量數,則有限礙。若得一行三昧,諸經法門,一一分別,皆悉了知,決定無礙。晝夜常說,智慧辯才終不斷絕。”



日本傳承


文殊菩萨在日本佛教中亦有信仰,作為東密大菩薩被普遍供奉,也是“大和十三佛”之一。



参考文献



引用





來源


.mw-parser-output .refbegin{font-size:90%;margin-bottom:0.5em}.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ul{list-style-type:none;margin-left:0}.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ul>li,.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dl>dd{margin-left:0;padding-left:3.2em;text-indent:-3.2em;list-style:none}.mw-parser-output .refbegin-100{font-size:100%}


  •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神龍居士序文

  •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編

  • 《佛教勝地五臺山》叢書 六冊

  • 《中國名勝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外部链接







參見




  • 阿弥陀佛

  • 五台山

  • 普賢菩薩

  • 釋迦牟尼佛

  • 觀世音菩薩

  • 維摩詰菩薩

  • 文殊皇帝

  • 華嚴經

  • 善財童子





维基文库标志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佛學大辭典/文殊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Prostitution

AM broadcasting

玄参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