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斯洛伐克 Československo Česko-Slovensko | |||||||||||||
---|---|---|---|---|---|---|---|---|---|---|---|---|---|
1918年-1992年 | |||||||||||||
國旗 國徽 | |||||||||||||
国歌:《何處是我家?》和《塔特洛山上电光闪闪》 (先后演奏) | |||||||||||||
首都 | 布拉格 (今捷克首都) | ||||||||||||
常用语言 | 捷克語、斯洛伐克語 | ||||||||||||
政府 | 共和制 | ||||||||||||
历史时期 | 戰間期 冷战 | ||||||||||||
• 建立 | 1918年10月28日 | ||||||||||||
• 终结 | 1992年12月31日 | ||||||||||||
货币 | 捷克斯洛伐克克朗 | ||||||||||||
| |||||||||||||
今属于 | 捷克 斯洛伐克 |
捷克斯洛伐克(捷克文/斯洛伐克文:Československo),當時台灣譯作捷克斯拉夫[1],是一个存在於1918年至1992年的欧洲国家,解体後演變為两个独立國家──捷克共和国和斯洛伐克共和国。
目录
1 简介
2 歷史
3 共產黨領導人
4 領土變遷
5 政權更迭
6 政府領袖
7 参考文献
8 参见
简介
成立於1918年,位于中歐,由捷克及斯洛伐克所組成,當時的國名是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是世界第六大工業國(前五名為美、蘇、德、英、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捷克斯洛伐克部分地區(主要是蘇台德區)被納粹德國占領,並成立了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及斯洛伐克共和國兩個傀儡國,其他地區被波蘭及匈牙利所瓜分。1960年,捷克斯洛伐克改名為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在1989年發生的天鵝絨革命後,又更名為捷克和斯洛伐克聯邦共和國。1992年,捷克和斯洛伐克聯邦共和國解体,並於1993年1月1日起成為捷克共和國及斯洛伐克共和国兩個獨立的國家。
歷史
捷克斯洛伐克地区位於欧洲的中心,在其独立之前受哈布斯堡王朝建立的奧地利帝國统治达300年之久,1867年奧地利帝國改組成奧匈帝國,捷克和斯洛伐克地区分別劃歸奧地利和匈牙利。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奧匈帝國兵敗解體,波希米亞、摩拉維亞及斯洛伐克等地區组成一个獨立的國家,名為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国家独立后,捷克斯洛伐克的经济发展迅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曾在世界上十大工业化国家中排名第六(僅次於美、蘇、德、英、法,高於意、日、波、土、西)。
1938年,英法等国与德国和意大利签定慕尼黑协定,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参加的情况下决定将其西部领土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1939年3月,納粹德國以接收蘇台德區為由,出兵將整個捷克斯洛伐克吞併,德国在捷克成立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斯洛伐克则成立受德国保护的斯洛伐克共和國,斯洛伐克的部分地区割让给德国的盟友匈牙利。
1945年,苏联向東歐反攻,依波茨坦協定捷克斯洛伐克除了布拉格以西被美軍佔領外,包含首都布拉格皆被苏联红军攻佔,捷克和斯洛伐克再度合併,割让德国與匈牙利的领土重新划归捷克斯洛伐克,但外喀爾巴阡州则割让给苏联的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因為一部分由美國占領之緣故,捷克斯洛伐克一開始恢復成民主國家,但在蘇聯暗中支援下1948年發生二月事件,成為傾向苏联之社會主義國家。并加入苏联提倡建立的华沙条约组织和经济互助委员会。1960年,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改名为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
1968年,当时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第一书记杜布切克发动了“布拉格之春”的经济和政治改革运动,为苏联所不容,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平亂,布拉格之春改革运动戛然而止,捷共第一书记杜布切克被挟持至莫斯科,苏联的行为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批评。
1989年11月,捷克斯洛伐克成功發起天鵝絨革命後,結束了共產黨的一党专政,1990年,国名改为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不過,由於民主化革命後的經濟改革中,捷、斯兩方的經濟差距日益拉大,原本隐藏的民族矛盾也因為民主化而开始浮出水面。1992年,捷克和斯洛伐克分道扬镳,经过议会表决,於1993年1月1日宣布正式解体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国家,史稱天鵝絨分離。
共產黨領導人
從1921年至1945年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最高領導人的稱號為總書記(Generální Tajemník),從1945年至1953年稱主席(Předseda),從1953年至1971年稱第一書記(První Tajemník),從1971年至1989年又稱總書記。
# | 姓名 | 肖像 | 任期始於 | 任期終於 |
---|---|---|---|---|
1 | 克莱门特·哥特瓦尔德 | 1945年4月 | 1953年3月14日 | |
2 | 安东宁·诺沃提尼 | 1953年3月14日 | 1968年1月5日 | |
3 | 亚历山大·杜布切克 | 1968年1月5日 | 1969年4月17日 | |
4 | 古斯塔夫·胡萨克 | 1969年4月17日 | 1987年12月17日 | |
5 | 米洛什·雅克什 | 1987年12月17日 | 1989年11月24日 | |
6 | 卡雷尔·乌尔班内克 | 1989年11月24日 | 1989年12月20日 | |
— | 拉吉斯拉夫·阿达麦茨 | 1989年12月20日 | 1990年6月 |
領土變遷
|
政權更迭
政權 | 存續日期 | 政治体制 | 國徽 |
---|---|---|---|
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 | 1919年–1938年 | 單一制 共和立憲制 議會共和制 | |
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 | 1945年–1948年 | 單一制 共和立憲制 議會共和制 | |
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 | 1948年–1960年 | 單一制 社會主義共和制 一黨專政 | |
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 | 1960年–1968年 | 單一制 社會主義共和制 一黨專政 | |
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 | 1968年–1989年 | 聯邦制 社會主義共和制 一黨專政 | |
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 | 1989年–1992年 | 聯邦制 議會制 共和制 地方分權 |
政府領袖
- 捷克斯洛伐克总统
- 捷克斯洛伐克总理
参考文献
^ 中國文化大學、國科會. 捷克斯拉夫. 中華百科全書. [2018-09-09].
参见
- 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
- 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
- 捷克斯洛伐克聯邦共和國
- 捷克斯洛伐克流亡政府
- 捷克社会主义共和国
- 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
- 捷克共和国
- 波希米亚
- 摩拉維亞
- 斯洛伐克
- 斯洛伐克国
- 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
- 天鵝絨分離
捷克斯洛伐克国家历史年表 | ||||||||||
---|---|---|---|---|---|---|---|---|---|---|
1918年前 | 1918年–1938年 | 1938年–1945年 | 1945年–1948年 | 1948年–1989年 | 1989年–1992年 | 1993年– | ||||
波希米亚 摩拉维亚 捷克西里西亚 | 奥地利 帝国 | 第一共和国a | 苏台德地区b | 第三共和国 | 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e 1948–1960 | 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f 1960–1990 | 捷克和斯洛伐克 联邦共和国 1990–1992 | 捷克 共和国 | ||
第二 共和国c 1938–1939 | 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 保护国 1939–1945 | |||||||||
斯洛伐克 | 匈牙利 王国 | 斯洛伐克共和国 1939–1945 | 斯洛伐克 共和国 | |||||||
南斯洛伐克及喀尔巴阡乌克兰d | ||||||||||
喀尔巴阡罗塞尼亚 | 外喀尔巴阡州g 1944 / 1946–1991 | 外喀尔巴阡州h 1991– | ||||||||
奥匈帝国 | 捷克斯洛伐克流亡政府 | |||||||||
a 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国界与政府由1920年宪法奠定。 | e 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二月事件后在五月九日宪法之下称为“人民民主国”(未正式更名)。 |
|
|
|